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黄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24  来源:现代畜牧兽医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9

2004年7月中旬,辽阳市弓长岭区四方台村5头青壮年黄牛夜间体温突然升高至41℃以上,肌肉震颤,反刍停止,流涎,其中2例清晨时发现死于栏舍。经是动物防疫站化验室确诊为巴氏杆菌病,经磺胺嘧啶钠输液、隔离、环境消毒等综合措施,其余发病3头黄牛2d后痊愈,病情得到控制。

1、临床症状

败血性表现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1℃以上,肌肉震颤,呼吸及脉搏加快,采食及反刍停止,鼻镜干燥,鼻孔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鼻液,眼流泪,潮红,粪便稀软并含有粘液血液,恶臭,有时头颈及胸前水肿,也可波及肛门、外阴,肿胀初坚实、热痛,后变凉且疼痛减轻,口流白沫,舌及其周围高度肿胀,吞咽及呼吸困难,眼红肿且流泪,常因窒息及下痢死亡病程约12~36h。

2、病理变化

对急性死亡2例牛剖检,主要病变为:肺淤血和出血,肺间质增宽,水肿,病肺一般为10kg左右,最重的达20kg,是正常的肺的2倍,肺切面及支气管内有大量水肿液,且有胶冻样浸润,有的肺出现坏死灶,成暗褐色。胸腔有黄色液蓄积,病牛颈部皮下水肿。

3、实验室检验

3.1病原学检查 采血液、水肿液、死后心血、肝、脾、淋巴结等涂片数张,部分革兰氏染色,部分瑞士染色分别检出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短杆菌。

3.2细菌分离 取病死牛的心血、肝脏和脾病料分别接种营养肉汤培养基中,37℃恒温箱中培养24h观察,均出现浑浊。将病料分别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24h后观察到圆形的小菌落,在45℃折射光线下出现蓝绿色荧光。取此菌落镜检可见与病料相同的菌形。

3.3动物接种 取肉汤培养基的培养物0.2ml,接种于小白鼠,24h后死亡,剖检可见小白鼠呼吸道粘膜有点状出血。取心血图片镜检可见大量两极染色短杆菌。

4、诊断及综合防治

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细菌学检验及动物接种试验后再检菌等综合检查可确诊为巴氏杆菌。

4.1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可能影响机体抗病力的原因。由于该村地势较低,靠近河流,又逢雨季,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4.2 加强消毒、隔离病畜。对全村牛舍及活动区域如河边、用具等用20%NaoH溶液消毒。病死牛无害化处理。

4.3成年牛用10%磺胺嘧啶钠150~200ml、生理盐水200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肌注青、链霉素各500~600万IU,维生素C20ml,卡那霉素20ml,连用4~5d。

4.4病牛治愈后10d,全村牛接种辽宁益康巴氏杆菌疫苗。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