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拔山镇畜牧兽医站 王启帆
重庆忠县花桥镇畜牧兽医站 毛世香
重庆荣昌县吴家镇畜牧兽医站 曾刚元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周 炜
1 猪瘟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
1.1 流行情况 近年来,猪瘟有了新的特点,不再是急型的,转变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型猪瘟两类。
非典型性猪瘟多呈散发流行,其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流行速度缓慢。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母猪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猪瘟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使其致病。
1.2 临床特征 非典型性猪瘟不具典型的全身出血性变化,患猪体温41 ℃左右,大多数腹下轻度瘀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呈紫黑色,耳壳脱落。患猪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通过母猪传染,母猪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发病率与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
2 猪瘟发生原因
猪瘟发生与流行主要有病原体、传播途径与易感猪群三个必备条件。即猪场(或生猪养殖场所)内存在病原体或被病原体侵入,养殖环境及日常生产操作在一定条件下为病原体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当前引发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2.1 引种不规范 近年新办了很多中小型猪场,但很大一部分为了节约成本而没有按照规定做好种猪引进的相关检查。许多养殖场从一些无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供应商那里购买种猪,无证猪场技术差,防疫措施不到位,从这样的猪场引种导致疫病发生的机率很大。
2.2 猪场环境差,管理混乱 我国大部分的猪场都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当时科学养殖这一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猪场选址、建设都不科学,导致通风、采光条件差,舍间距小,产仔舍、保育舍都是大通间,保育舍栏与栏之间仅用铁栏栅隔开,这样只要有猪发病传染速度就快。日常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猪场防疫不达标,直接或间接为病原传播提供了条件。
2.3 免疫失败
2.3.1 疫苗质量问题。受保护、运输条件限制,疫苗质量不能保证,致使免疫效果差,保护率低。有些猪场使用非正规的疫苗,质量难以保证。
2.3.2 免疫程序不合理。部分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 d后又用猪瘟三联苗,注射猪疫苗一般5~7 d产生抗体,再注射猪瘟三联苗,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阻碍疫苗弱毒的复制。当前很多养殖场户均采用集中免疫、断奶母猪与仔猪同时免疫、超前免疫三种形式,其各有利弊,存在免疫程序缺陷,这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2.3.3 猪瘟疫苗注射剂量及操作问题。有些猪场不按正确的计量进行接种,任意增加或降低接种计量,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接种疫苗操作不规范,打针不消毒,打“飞针”、“跑针”,致使接种剂量不足。
2.3.4 免疫抑制疾病造成免疫失败。许多养殖户不注重免疫时的生猪健康状况,接种时若有传染疾病发生,可引起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造成免疫力下降,即使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
2.4 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导致免疫失败 一般情况下,免疫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3 猪瘟的防治
3.1 改变养殖场防疫条件 只有养猪环境好了,才能杜绝疾病的传播。因此,利用有利条件优化场区及周边环境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做好常规消毒、免疫、治疗,强化管理,保证营养平衡,创造适宜防疫条件。
3.2 选择适合的疫苗 猪瘟只有一个血清型,只存在毒力的差别,所以选择猪瘟疫苗时应注意疫苗的抗原含量和是否会导致过敏反应,如果能保证以上这两点就可以放心使用。
猪瘟防疫要用单苗,尽量不使用猪三联苗。规模猪场最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脾)苗。
3.3 加强疫苗管理 猪瘟冻干苗应低温、避光运输与保存(-15 ℃保存有效期一年,0~8 ℃保存期有效期6个月,8~25 ℃保存有效期仅为10 d左右),严禁反复融冻;猪瘟脾苗、脾淋苗为耐热保护剂活疫苗,2~8 ℃保存有效期2年,37 ℃保存有效期10 d。夏季稀释后1 h、冬季2 h内用完,超时应废弃,以免造成无效免疫。
3.4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防疫,应防即防。
怀孕后期母猪不能使用弱毒疫苗,否则易导致繁殖障碍型猪瘟,造成胎盘感染,引起流产或死胎等。母源抗体在20日龄后逐渐降低到不能耐受猪瘟病毒的攻击,所以仔猪应在18~23日龄首免,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猪瘟(脾、脾淋)苗1头份。70日龄二免,每头猪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脾、脾淋)苗2头份。种母猪产后20~25日龄进行免疫,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每头猪用细胞苗8头份。也可超前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猪瘟超前免疫的意义体现在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间,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养殖场(特别是猪瘟污染场)最危险的时期。超前免疫是控制断奶仔猪感染猪瘟的有效方法。但到40日龄没有达到理想水平,通过40日龄的常规加强免疫,抗体效价有了明显升高,得到较为理想水平。
3.5 重视免疫监测 定期进行猪瘟抗体检测,通过检测可以评价免疫效果。
对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种,多次补种抗体水平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补种后抗体水平仍跟不上的仔猪可疑为先天性感染或免疫耐受,对这种猪要坚决淘汰。
3.6 防止免疫抑制疾病 近年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伪狂犬等免疫抑制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导致不同程度的猪瘟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改善饲养管理水平,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7~10日龄仔猪肺内注射猪气喘病活苗1头份;蓝耳病灭活苗母猪怀孕40日内初免4 mL。20日后加强1次,以后每6个月免1次,种公猪首次接种及以后与母猪相同,仔猪15~21日接种2 mL。
3.7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日粮营养平衡全价、饲养密度合理,加强日常消毒、改变饲养方式,给猪只创造适宜的环境,减少应激,提高福利水平。通过对猪只精心饲管,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易感性。
坚持自繁自养,实现仔猪、种猪、育肥猪一体化生产,减少疾病引入猪场。
3.8 完善控制措施 控制猪瘟的原则:消毒隔离同实施,加强管理与营养。无害处理病死猪,及时封场。紧急接种是手段,提高免疫是根本,辅助治疗是重点,防止继发是关键。
猪瘟的防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防制或消灭猪瘟不仅要坚持免疫,还要定期监测抗体水平,随时淘汰猪瘟持续感染猪是净化猪瘟的有效手段。提高猪的福利待遇,防止其他疫病的感染是防止猪瘟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