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梭菌性肠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2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仔猪梭菌性肠炎-肠道大部分充血

【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呈明显溶血环。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小时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性的生化反应。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乳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严重的被冲成数块,甚至喷出管外。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下水道、尘埃中也有。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流行病学】本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一些母猪的肠道中也有,仔猪出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将本菌吞入消化道而感染发病。任何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90%以上。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粘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于出生后5~7天死亡。慢性型: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粪便为灰黄色、粘液状,后躯粘满粪便的结痂。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

【病理变化】胸腔和腹腔有多量樱桃红色积液,主要病变在空肠,有时也可延至回肠,十二指肠一般无病变。最急性型:空肠呈暗红色,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有时包括结肠在内的后部肠腔也有含血的液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急性型:出血不十分明显,以肠坏死为主,可见肠壁变厚,弹性消失,色泽变黄。坏死肠段浆膜下可见高粱米粒大或小米粒大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其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含有稍带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松散地附着于肠壁。亚急性型:病变肠段粘膜坏死状,可形成坏死性假膜,易于剥下。慢性型:肠管外观正常,但粘膜上有坏死性假膜牢固附着的坏死区。其他实质器官变性,并有出血点。

【诊断】根据本病多发生在3日龄以内仔猪,以拉血痢,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变肠段为深红色,界线分明,肠粘膜坏死,肠浆膜下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小气泡形成等特征,一般可以做出诊断,如有必要可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诊断。

【防治】治疗: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在常发病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病仔猪用青霉素口服治疗有一定效果。预防:对常发病猪场,给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及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5~10毫升,以后每次在产仔前半个月注射3~5毫升,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产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母猪奶头要用清水擦干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