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经营管理 » 正文

给你的产品销量把把脉 (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97

销量结构

案例:在一家企业的销售会议上,一位销售业绩很不错的区域经理介绍自己“销量最大的单品占总销量的比重是60%~70%”。这种数据暗示了市场存在下列问题:所有对手都拿你的主导产品当作主攻对象,都有模仿你的主导产品的跟随性产品,并且在价格、促销、包装等方面总有几项比你有优势。而且,这位区域经理一定面临下列难题:不反击对手,销量会下滑;反击对手,销量固然保住了,但价格体系可能保不住,或者利润保不住。事实上,这种产品结构必然导致这样的问题,企业必须改变产品结构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诊断:企业开发市场和维护市场,销量结构应该有重大差异。开发市场时企业采取进攻态势,需要扶持一个“龙头产品”或“主导产品”,靠主导产品造势,打出声望,树立品牌形象,因此主导产品应该尽可能突出,实现“单品突破”。

一旦实现单品突破,为了保护主导产品,就应该围绕主导产品形成“产品集群”,并相应降低主导产品的比重。当然,主导产品比重的降低并不意味绝对销量下降,而是其他产品销量的上升。产品集群的形成有四大好处:第一,企业可以拿出部分产品作为“战斗产品”,即专门攻击对手,承担“战略牺牲品”的重任。第二,形成良好的防御体系。竞品对任何一个产品的攻击,都无法动摇产品集群在市场的整体布局。第三,产品集群可以分摊主导产品的压力,让竞品攻击时失去主攻方向。第四,由于竞品不可能以产品集群的所有产品为对手,因此,就会有一些竞争不激烈的产品获得赢利空间。

一旦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最佳防守应该是让竞品找不到市场机会。此时,应该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结构是产品集群在结构上的升级和组合,产品结构要求企业占领从高端到低端的所有“频道”,因为竞品的突破口很可能就是企业没有关注的某一“频道”。

从稳定市场、防御对手、增加盈利空间的角度考虑,企业不仅要考核总销量,还要关注销量的品项分布,关注销量结构。

警惕虚假销量

案例1:一家食品企业派出大批业务员开发新市场,当月就发展了大批经销商,销量普遍“飘红”。厂家据此判断,第二个月的销量会继续增加,于是分配给业务员的销量任务持续加码,生产计划也相应调整。结果,第二个月的销量不仅没有上升,还大幅度下降。销量经过近两个月时间才逐渐恢复。

案例2:一家饲料企业的年销量只有6万吨,月销量稳定在4 000~6 000吨。某年年底花费200多万元强力促销,12月份的销量突破1万吨。老总在制订下年度销售计划时,以12月份的销量为基础,制订了一个销量翻番的计划。结果,第二年元月份的销量大幅度下滑,只有2 000多吨。

诊断:根据短期销量反推市场基础,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一般来说,一个市场的正常销量应该以连续3个月以上的平均销量作为依据。

企业常用的销量考核指标实际上是厂家的“出货量”(也可以称为“毛销量”),这并不是消费者的“购买量”(也可以称为“净销量”)。能够真正反映市场实际状况的销量是消费者的“购买量”,厂家的“出货量”经常是虚假销量。如果老总以厂家的“出货量”来判断市场形势,就会出现误判。

案例1中,开发新市场所形成的“出货量”,依照通路流通顺序,依次进入一批仓库→二批仓库→终端仓库→终端货架,每级仓库的存货都形成下列结构:最低安全库存+正常流通量。最低安全库存和正常流通量构成“存销量”。因此,经销商的第一批进货通常成为通路的存销量,但厂家却以为这些货物都被消费者买走了,以为产品投放市场就很受欢 迎,殊不知那只是虚假销量。真正的市场销量应该是“厂家出货量减去通路库存”所形成的销量。

案例2中的企业,为了突破1万吨/月的销量,花费了200多万元的代价,但几个月的平均销量并没增加,这说明市场基础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强力促销只增加了经销商的当月库存,对终端购买没有任何影响。经过这次深刻教训,厂家改变了销量统计方式,每月统计3个销量指标:(1)经销商缴款后的“开票量”;(2)经销商开票后的“提货量”;(3)经销商提货后的“分销量”。厂家要求每个业务员月底都要对经销商盘库,详细了解经销商的“分销量”。厂家认为,在无法统计终端用户的购买量的前提下,经销商的“分销量”能真正反映市场的实际消化量,这才是最接近真实的销量。

突破销量增长的极限

案例1:湖南一家县级饲料经销商,月销量达到12吨后就停止增长,即使通过大力促销使个别月份的销量超过12吨,但随后月份的销量一定会下滑。面对销量无法突破的困境,厂商均无对策。

案例2:河南一家县级食品经销商,销量多年维持在每月20万元的水平。厂家估计,如果市场做得好,销量达到每月100万元都有可能。但是厂家派出多名业务员、销售主管帮经销商做市场,也没能突破。

诊断:案例1中的经销商,实际上是“一个人、一辆车”的“光杆经销商”,他直接供货的养殖户约70户。作为一个“光杆经销商”,维护70个终端客户已经是其工作能力的极限,要想突破销量“封顶”,就必须学会“招兵买马”、“带兵打仗”。

但经销商是“生意人”,不仅不会招人、管人,而且害怕费用高而不愿招人,害怕业务员跳槽成为对手不敢招人。经过诊断,笔者开出的“处方”是:第一阶段,厂家先派3~4名业务员协助经销商突破销量“封顶”。经过一个多月的“市场快速突破”,月销量很快突破20吨。第二阶段,说服经销商招聘业务员。由于销量取得突破,经销商招人的费用有了可靠保证。厂家替经销商招聘了3名本地化业务员,把厂家的业务员替换出来。最后,厂家留下一名有管理能力的业务员,替经销商打理业务,使他成为只会做生意、不善管理的经销商离不开的“职业经理人”。

案例2中的经销商,笔者拜访并随其下乡镇送货后,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送货车辆及仓库管理方面。原来,经销商只有一辆送货车,按照5天一个送货周期,每天给30个客户送货计算,只能维护150家下线客户。可是,该县人口高达160万人,食品销售终端约800~1 000家,需要6~7辆送货车才能实现对所有终端的覆盖。经销商虽然有资金,却不敢买车,因为有一辆车时,经销商要么自己送货,要么本家侄子送货,由于是自己人,经销商从来不盘存对账。如果招人增加送货车辆,外人私吞货款怎么办?

原来,不会财务管理才是这位经销商“销量封顶”的问题所在。于是,厂家说服经销商招聘一名财务人员,每天装货填写“出库单”,晚上退货填写“退库单”,每天“账款货三对照”。解决了财务管理问题,经销商就放心地招聘了“外人”,买了车。终端覆盖率提高了,销量自然突破了“封顶”。

业务员也经常存在“销量封顶”现象。例如,新业务员进入市场后,1~2年内销量增长通常较快,然后就出现“封顶”现象。我们发现,刚进入市场的1~2年内,业务员会发现很多空白市场,做好了空白市场,销量自然增长。当难度不大的空白市场开发完后,业务员一般不愿开发难度较大的市场,于是就有了“守市场”的心态,只要销量不下降就算完成任务,这与初期千方百计做增量的心态完全相反。此时,教育、利益诱导都不易解决问题,最有效的 方法之一就是把业务员调离老市场,让业务员在新市场“进攻”,而不是在老市场“防守”。

有些业务员在市场范围较小时,销量并不小,随着市场范围扩大,工作更辛苦了,销量反而呈下降趋势。其实,市场扩大正是业务员销量下降的原因。因为业务员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市场范围小,业务员就能深耕市场,市场做得细。随着市场范围扩大,业务员大量时间花在往返经销商处的路上和与经销商的沟通上,深入市场一线的时间反而少了。

有些企业采取增加业务员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很容易招致老业务员抵制,因为老业务员不愿意让新业务员“分一杯羹”。对此,应该采取的措施不是增加新业务员,而是给老业务员派“助销员”,因为助销员是老业务员的帮手,不存在“抢功”的问题。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