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省已经散发性流行多年,由于防治措施不力,疫区不断扩大,现已发展成为危害养鸡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的严重性在于:除病鸡有很高的死亡率以外,病愈鸡生产性能降低,甚至能使蛋鸡批次性的终生绝产,公鸡丧失配种功能,尤其对高投入的种鸡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巨大的。因此,对该病务必高度重视,认真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消除病原,净化环境,控制病原流行,保护养鸡业的发展。
一、病原及流行情况:
该病病原是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我省全年都有发生,但低温季节最为严重,易感性无品种差异,高发日龄一般在20—50天左右,在密集饲养的疫区范围内,10日龄以内的雏鸡亦有不少发生,并且死亡率更高,致残、后遗症也很严重。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在高密度的饲养区内有传播快、发病急、群发性强的特点,病程10天左右,自然死亡率最低15%,最高50%。该病原有排他性,除已有的原发病外,在其发病期间,很少发生其它并发病,但病愈以后,由于免疫功能降低,却容易继发其它病。
二、一般症状:
初期表现一过性的甩鼻、咳嗽、气喘、流泪。2-3天以后,呼吸恢复平稳,但开始贫尿拉稀,排泄物呈水样或石灰乳样。病鸡饮食废绝,羽毛蓬松,畏寒扎堆,蜷缩卧地,状如昏睡。因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病程约3-5天后开始出现死亡。自然死亡多在夜间,死后可见两腿贴附腹部,头颈卷缩,状如刺猬或球形。病愈鸡,肉仔鸡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形成僵鸡;产蛋鸡可延期开产;种鸡除产蛋率受影响外,种蛋质量正常,受精蛋孵化率不受影响;该病不垂直传播,也无遗传性缺陷,雏鸡成活率和生长发育不显异常。但是生殖系统发生严重器质性病变的病愈鸡,虽然外观生长良好,不显疾病症状,可是性成熟日龄延后,第二性征的冠髯,仍然萎缩,不能正常发育生长。鸡骨盆闭合,生殖孔狭窄;公鸡不能引领高鸣,也不能求偶配种,这种鸡终生丧失生育机能,临床资料证明,患肾传支病鸡的日龄愈小,对发育尚不完善的雏鸡生殖器官,造成机械性重力挤压,引起组织损伤愈严重,甚至发生器质性病变,其破坏程度与肾脏的病变和病程有关。此类绝产性致残鸡,一般为30-50%,严重的高达70-80%,少数甚至全群性绝产,这对商品化经营的鸡场,养鸡不产蛋,确实是灾难性的损失。
三、病理变化:
病鸡冠髯、肌肉暗红,喙及腿胫部黄色消失,腿、趾干瘪如棒。气囊稍混浊,但多数肺脏色、形皆正常。肠管空虚,黏膜手感枯涩,直肠末端膨胀,充满石灰乳样稀粪。肾脏肿大,呈丘陵状,红白相间,显槟榔色样,虽质脆如泥,但手感其中有尿酸盐粒状物;输尿管努张,充满牛奶样尿液或白色粒状结石。严重时心、肝、肺、气囊、胃肠浆膜面都有白色云雾状尿酸盐附着物。
病愈后致残的成年鸡,冠髯萎缩,喙及腿趾部色素橙黄,肌肉丰满,腹脂增厚。公鸡睾丸不对称发育,大如花生米或形似腰果;母鸡卵泡多数不及粟粒大,个别大如玉米粒,少数虽有成熟卵泡,但呈孤立式发育,没有正常的次序性。输卵管多数呈绳索状,还有母鸡卵泡和输卵管不能同步发育,成熟卵不能进入输卵管,而发生卵坠,落入腹腔,形成卵结石或卵黄破裂后导致卵黄性腹粘连,严重时造成肠管梗塞穿孔,形成菌源性腹膜炎,最终引发败血症死亡。
性成熟后迟发型肾传支病鸡,除少数表现内脏痛风样典型病变外,一般肾脏并无明显肿大,但次级卵泡开始变性坏死,输卵管黏膜(尤其是子宫部位),发生充血、出血变化,此时产蛋量下降,无壳蛋、软壳蛋、畸形蛋增加。
四、防制措施:
1、该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冷应激是发病诱因。根据这一流行特点,在低温季节,特别是突然降温及多风时,对雏鸡群和青年鸡群应加强护理,适当提高室温,选用“齐鲁鼎碘”带鸡喷雾消毒。一旦鸡群出现甩鼻、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疾病症状时,应及时投喂广谱抗菌药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应注意此时不能应用容易损伤肾脏的药物。
2、对地面平养的肉仔鸡,除以上措施外,还应加厚垫料,扩大饲养空间,酌情适时扩群,降低饲养密度,在注意保温的基础上,加强通风供氧,减少有害气体,还可用醋酸喷雾或加热熏蒸等方法,净化空气,增加湿度,减少粉尘类病原载体物的飞扬。
3、在疫区对雏鸡适时注射肾型传支疫苗,实践证明,疫苗的保护率与病原的血清型有关,应用疫区病原灭活苗,预防效果优于异源疫苗。
4、对发病鸡群,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般是对症处理,促进康复,减少损失,以下药物可酌情参考应用:
(1) 补充体液,防止机体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或5%的葡萄糖饮水;
(2)促进尿酸排泄,恢复肾脏的生理功能,可用齐鲁肾宝排除尿酸炎;
(3) 防止病原菌继发感染,可选用以下常用的广谱抗菌药物:齐鲁速治配合神奇喘宁可以防治;
此外,对凡有本病史的种鸡群和蛋用商品代鸡群,性成熟日龄以后,对照生产标准,进行逐只检查,随时予以淘汰,尽量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