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主持完成的“肉鸡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负责人呙于明教授所作的研究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认为这一研究充分结合我国肉鸡养殖业的技术需求,应用多学科交叉的先进方法,研究了肉仔鸡肠道系统发育、营养代谢病、免疫抗病机能和鸡肉品质等的营养调控理论与技术,研发了饲料高效利用和氮磷锌锰铜减排等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创新。 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系统研究了肉仔鸡肠道微生物与功能,揭示了全肠道菌群的演替规律,发现不同品种肉鸡肠道结构与功能以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具有差异;明确了一些养分和生物饲料添加剂调节肉仔鸡肠道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效果、机理及其适宜剂量;发现两种新型饲料添加可有效降低肉鸡对代谢病腹水综合征发生的敏感性以及腹水综合征导致的死亡率,阐明了其作用机理是改善了肉仔鸡细胞线粒体的脂肪酸利用和呼吸链的功能;研究营养与免疫互作,确定了肉仔鸡获得最佳免疫机能所需要的2项适宜的营养适宜供给量参数;揭示了不同结构不饱和脂肪酸对常态、免疫应激和免疫抑制状态下肉鸡免疫机能的不同调节作用,研发出增强肉鸡免疫抗病力的适宜脂肪酸营养技术方案;运用酶与化学处理方法,获得了高纯度免疫调节活性多糖高得率的制备技术,并确定了具有调节肉鸡免疫机能的适宜分子量范围和在日粮中的适宜添加剂量;集成研究出根据季节在日粮中组合添加益生菌、益生元、酶制剂、植物提取物、溶菌酶和霉菌毒素吸附剂与饮水中添加酸化剂相结合的肉鸡无抗饲料饲养技术,使肉鸡全饲养期的饲料增重比达到在夏季1.80:1、在冬季1.78:1和气候适宜时1.73:1,大群饲养的存活率由90%提高到95%-97%;食用鸡花料的雏鸡7日龄体重近200克。研究确定了高浓度富集硒、w-3多烯脂肪酸鸡肉的和改善鸡肉肉质稳定性的营养技术,使鸡肉在4℃下贮存4天的过氧化速度降低50%以上;高效饲料利用技术有效降低了N、P、Zn、Mn和Cu的排放20、27、30、30和17%。项目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研发鉴定新饲料产品2个;起草制定《鸡饲养标准》、《无公害食品—肉鸡饲养管理准则》、《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等8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与规范。 专家们认为,该成果在大型饲料和养殖企业中示范推广,肉仔鸡增重速度改善6.5%,出栏体重提高200g以上,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分别提高5.2%和5.6%,氮、磷排放分别降低10%以上和20%;已生产肉鸡饲料近9000万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点突出,在产业中应用程度高、效益显著;成果水平整体国际先进,部分居国际领先。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处处长杨健安、主任刘爽,农业部畜牧司行业科技处处长张智山、副处长黄庆生出席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包括浙江大学刘建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恬教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印遇龙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林海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冯定远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熊本海研究员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培君研究员,我校校长助理兼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龚元石、科技成果管理处主任白玉华参加了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