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雏鸡为何成活率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4-07  来源:河北科技报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25

由于雏鸡具有体温调节能力差,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消化能力差,抗病力差的特点,要想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就必须从管理上抓起,重视消毒、温度、湿度、密度、防病、免疫等环节,本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影响雏鸡成活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消毒不严格。进雏前,鸡舍清扫冲洗不彻底,不熏蒸消毒,只用消毒液喷1-2次即感觉心安理得,使得病原微生物长期存在,雏鸡易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导致死亡。

2.温度不合适。进雏前,舍内预温不够,导致雏鸡扎堆,挤压致死;温度过高,雏鸡呼吸强度大,失水较多;温度忽高忽低,雏鸡易受凉,造成拉稀、脱水,都会影响卵黄的吸收。

3.空气不流通。冬春育雏时,光想着保温,忽视适当通风换气,导致氨气、一氧化碳含量过高,易造成呼吸道症状甚至中毒。

4.超量饲养。能养1000只的鸡舍,进雏时却多进100只,盘算着即使伤100只还是能饲养1000只,殊不知,正是因为超量饲养,使鸡群密度大,不易于观察鸡群状况,发育不整齐,空气不好,疾病传播快,而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5.药物致死。进雏后,不是选用合适的雏鸡专用药预防白痢,而是不管鸡只大小就大量使用抗菌药,有的甚至将标有用200公斤水稀释的抗菌药,几天就用完,加重了肝、肾负担,造成死亡。

6.不及时免疫。只要发现鸡群有呼吸道症状,就一直用抗菌药,甚至耽搁了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等主要传染病的二次免疫,导致了传染病的暴发。另外,秋季进雏时不重视鸡痘苗的提前防疫,还等到60天或120天刺种,出现严重的鸡痘病,尤其是喉型鸡痘易致死。

7.疾病控制不彻底。由于种鸡场鸡白痢、支原体等垂直传播的疾病净化不彻底,易出现弱雏、病雏导致死亡。去年冬季今年春季,20-30日龄的雏鸡出现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例,由于日龄小,加上舍内灰尘多,气管和支气管内易形成黄色干酪物窒息而死,病程长,死亡率高,用药效果差。

8.断喙不符合要求。不适时断喙或断喙时上下比例不合适,使鸡只互相啄羽、啄肛失血过多而导致死亡。

对策:进雏前,先将育雏室清扫、冲洗后熏蒸消毒,育雏室提前2-3天预温,1-3天内室温33℃-35℃,以后每周降2℃,正确选择预防白痢、球虫等病的药物,把握合适用量,适时免疫、断喙、通风换气,避免人为造成药物过量、传染病爆发、啄伤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等现象的发生,只有科学饲养才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使养殖者受益。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