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羊痘病的防控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2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65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在皮肤和粘膜上发生丘疹,水疱疹。患了此病的羊只,在眼、唇、乳房等无毛和少毛的皮肤上发生红斑及丘疹。剖检多伴有肝脏脂肪变性、心肌变性等变化。本病严重影响羔羊的成活率和养羊业的发展。本病潜伏期为4~12天,平均为6~8天。

一、发病原因

1、饲养管理不善:患病或病愈的羊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等,如果不注意隔离病羊,还在一起饲养,互相接触,共同饮食,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健康的羊很易被传染。另外,羊舍狭窄,羊只过多,拥挤,通风不良,不及时清除粪便,导致一些有害气体增多;饲料不足,营养价值不全等因素导致羊只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更易感染,使其发病。

2、季节因素:羊痘病对寒冷和干燥抵抗力很强,因此在寒冷的冬末春初季节多发。而本病毒对热耐受力差,夏季阳光充足,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可杀死病毒,因而少发。

3、病苗因素:生物制品贮存有一定的要求,本疫苗要求0℃以下保存,如果保存温度过高,很易失效,达不到免疫效果。在疫苗运输途中,不采取相应措施,同样降低保护力,使用时不当,也达不到免疫目的。

4、体外寄生虫传播:寄生虫也是本病毒的携带者,如果不及时驱虫和搞好灭虫工作,将使羊只发病。

5、人为因素:防疫人员素质较低,不能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正确使用疫苗,则降低甚至达不到免疫效果。使用不消毒旧针头注射,亦能传染健康羊,提高发病率。饲养员素质较低,不懂管理方法,未能及时消毒病羊舍,饲槽等接触物件,使该病迅速蔓延。

二、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的清洁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尽量减少羊饲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一旦发病,迅速将病羊隔离。 羊舍应宽敞,并尽力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做好防暑保温工作,增强羊只机体的抵抗力。

2、加强疫苗管理:疫苗保管必须按说明书温度保存,不得随意乱放。运输途中必须防止日光曝晒,采取降温设备。使用时按说明书及瓶签上各项规定使用。

3、定期驱虫:寄生虫传播途径须予以重视,必须搞好体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切断这一传播途径。

4、免疫防治:每年对羊只注射接种一次羊痘疫苗。

5、药物防治:(1)对患部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然后涂上碘甘油、紫药水;(2)为防止继发感染,应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