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口蹄疫(FMD)防控和治疗方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0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365
核心提示:香港新亚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猪口蹄疫(FMD)防控和治疗方案

近来,猪口蹄疫在我国山东、广东、广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多省大面积暴发流行,给养殖朋友带来巨大损失。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形、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皮肤处发生水疱和溃疡,幼龄动物多因急性心肌炎、出血性肠炎而死亡。

一、口蹄疫特点

1.流行面广,血清型多。 呈世界范围流行的主要是O型FMD,其次为A型和C型。

2.传染性强,发病率高。FMD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眼结膜、乳头、损伤的皮肤以及交配等途径传染,引起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发病,感染发病率通常为100%,染病畜生产能力平均下降30%,种畜价值丧失,对新生幼畜致死率有时可高达100%。人也偶有感染。

3.危害巨大。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猪FMD,400万头猪被紧急处理,当年直接损失24亿美元,总损失达80亿美元,导致养猪业及相关产业倒闭,70万人失业。

二、口蹄疫临床病理症状

以蹄部、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减食或废绝,随后在硬地上行走时呈明显的跛行,继而在蹄冠、蹄叉、蹄踵、副蹄、趾间、鼻盘、口腔黏膜、乳房皮肤等处发红,出现数量不等的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透明,后呈粉红色,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化脓、坏死,形成溃疡。

有继发感染时,蹄壳脱落而不能行走,常卧地不起,子猪常因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死亡,病程很短,致死率60%~80%。大猪多呈良性经过,无继发感染时,约两周左右自行康复。

剖检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呈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肌松软似煮熟样,切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或条纹,似虎皮,称为“虎斑心”。

三、控制FMD的关键措施

(一)免疫预防是核心措施

免疫是保证畜群不发生重大疫情的前提。如果没有免疫,以口蹄疫病毒固有的感染致病特性,必然形成暴发性大流行。当免疫群体中存在一定数量免疫水平低下的动物时,这些动物可能会成为野毒感染的突破口。

1.实际免疫状况

临床样品检测数据: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畜场免疫较好。免疫抗体水平高,也比较稳定。检测养猪场免疫猪血清48份,达99%以上保护水平者占77.7%。小型养殖场和农村散养动物的免疫状况不好。整体水平偏低,群体问和个体间差异较大。检测1482份猪血清,达99%以上保护水平者仅占25%。

2.影响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1)免疫程序:我国长期采用春、秋二季防疫,考虑到现代繁殖学和营养学的发展已使动物的生殖周期及生长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FMD流行也已无明显季节性,为了保障免疫密度,可在春、秋防疫基础上,增加冬季免疫,以减少漏免,避免免疫间隔期过长。免疫抗体检测是反映动物免疫状况的一项指标,强化群体免疫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免疫低下动物,进行补免,能有效提高群体抗感染能力。

(2)免疫剂量:足量免疫和正确的免疫途径是保证免疫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正常情况下,应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所注明的免疫剂量、免疫途径操作,如属于紧急防疫接种,使用量可以加倍。

(3)疫苗保存运输:FMD疫苗的完整病毒颗粒对pH,热、射线等理化因素敏感,偏酸、偏碱、过热、冻融和阳光曝晒均可使病毒颗粒降解,从而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甚至丧失。因而,冷链运输和保存疫苗是必须的要求。

3.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实验室攻毒实验表明,猪、牛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均可达6个月。根据以上数据,在疫苗使用说明书上标明免疫保护期为半年。但临床实验数据表明,免疫动物后3~4个月,抗体水平快速下降,有相当一部分动物的抗体水平低于保护范围。因此,在疫情频繁发生区域,应变更为每4个月免疫一次,并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对免疫不合格动物及时补免。

4.注苗应激反应的原因与对策:所有生物制品对动物机体来说都是异物,接种动物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应。FMD疫苗的应激反应是所有疫苗中最强的,主要症状表现是突然发生晕厥,或过敏性休克,患畜倒地,口吐白沫,丧失知觉,数分钟内自然康复或死亡。

(二)环境消毒

因口蹄疫为一种对酸敏感的病毒,故应选择以弱酸性为主的消毒药,过氧乙酸类;同时该病主要爆发于冬、春,常常是带猪消毒,在栏内通风不良情况下不适使用氯制剂,及酚类等对贺喜道粘膜有强刺激的消毒,以免诱发其他呼吸道疾病。一般建议一周2-3次栏内消毒,一次全场消毒,同时每周要对下水道进行及时清理及消毒。

(三)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

病畜及其同群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迅速扑杀病畜及其同群畜是及时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最关键的措施。处于FMD潜伏期的动物,几乎所有组织、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随同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气体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猪、牛发病后排毒期一般4~5天,猪、牛在发病开始的急性期,即水泡刚开始形成时,达到排毒高峰。鉴于病畜及同群畜的危险性,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牲畜FMD防治技术规范》执行,以保证无污染、无扩散、无隐患。

(四)严格控制疫源移动

传染源的移动是FMD最普遍的传播方式。我国FMD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带毒动物及其产品的移动。特别是不表现明显病症的带毒活畜,因不易被察觉,移动后形成很大危害。无症状带毒活畜有三种情况,一是潜伏感染,即移动与不移动都会发病;二是隐性感染,动物的免疫系统暂时压制了病毒的活性,在运输途中因应激和外部环境或营养状况恶化,出现病症;三是持续感染动物。为了防止带毒畜的移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产地检疫,在现有方法可检测的范围内,不放走一批可疑的带毒动物;
2.加强动物免疫,除做好日常免疫和监测外,在动物起运前2周,加强免疫一次;
3.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病,应就地处理,以防扩散。

(五)加强诊断与监测工作

1、诊断:指对疑似FMD病料的实验室诊断,诊断目的是确定是否为FMD和病毒血清型。病料采集的好坏对于诊断结果的得出至关重要,以尚未破溃的水泡皮和水泡液为最好。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及早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监测

(1)血清学监测:对动物群体自然感染状况的监测。对非免疫区采用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对灭活疫苗免疫区,采用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可了解场区的自然感染状况,以便于调整免疫计划,以限制移动和局部净化。

(2)群体免疫水平监测:对群体免疫抗体的监测,了解群体抗体水平,评价抗感染能力。采用病毒结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可发现免疫不好的动物,及时予以补免。3.保健

对已发病猪场猪只,除了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移动外,还应做好保健工作。如要防止继发感染,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等等。

4.控制持续感染:持续感染是FMD的典型特征之一,其危害有4个方面:

(1)持续感染使动物长期带毒、排毒,有形成新疫情的可能。

(2)强化免疫无助于使持续感染使动物“脱毒”,病毒能长期保存。

(3)持续感染病毒能以较快速度变异,形成变异毒株。

(4)持续感染动物外表正常,不易发现。控制持续感染是继控制疫情之后的又一目标,反过来对控制疫情又有很大促进作用。

防治:

管理措施:严格隔离疫区,病猪群全部销毁,运输工具,猪舍,饲养用具等彻底消毒。特别是人员的固定,严防串区、串场。同时对猪群紧急疫苗接种。严记:消毒、隔离、严防走动。

免疫防治:接种前应注意发生口蹄疫的血清型。推荐使用多价灭活疫苗或与当地同型的灭活苗。因弱毒苗对一种动物为弱毒,对另一种动物则为强毒,弱毒苗引起病毒血症,长期带毒、排毒,且有毒力返强的可能,因此使用弱毒苗免疫应慎重对待。科学制定免疫计划,严格执行免疫保健。为了防止免疫应激,提高抗体水平,建议在注射疫苗前10天和后10天添加1%的促免1号。具体免疫计划:种公猪:3次/年。后备母猪:配种前4周接种。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接种。仔猪、育肥猪:50日龄首免,间隔3-4周加强免疫接种。

治疗1、可用本公司的六联血清按每支200斤体重注射。只用一次,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2、或用本公司的刀豆素或植物血凝素按每支200-300斤体重,每天一次,连用三天。3:可注射口蹄疫病猪发病痊愈四周后猪只的血清或全血。对新生仔猪,每头2-3毫升,每日一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为预防合并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公司网址:www.xgxysw.com

咨询热线:400-668-6670

猪口蹄疫(FMD)防控和治疗方案

近来,猪口蹄疫在我国山东、广东、广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多省大面积暴发流行,给养殖朋友带来巨大损失。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形、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皮肤处发生水疱和溃疡,幼龄动物多因急性心肌炎、出血性肠炎而死亡。

一、口蹄疫特点

1.流行面广,血清型多。 呈世界范围流行的主要是O型FMD,其次为A型和C型。

2.传染性强,发病率高。FMD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眼结膜、乳头、损伤的皮肤以及交配等途径传染,引起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发病,感染发病率通常为100%,染病畜生产能力平均下降30%,种畜价值丧失,对新生幼畜致死率有时可高达100%。人也偶有感染。

3.危害巨大。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猪FMD,400万头猪被紧急处理,当年直接损失24亿美元,总损失达80亿美元,导致养猪业及相关产业倒闭,70万人失业。

二、口蹄疫临床病理症状

以蹄部、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减食或废绝,随后在硬地上行走时呈明显的跛行,继而在蹄冠、蹄叉、蹄踵、副蹄、趾间、鼻盘、口腔黏膜、乳房皮肤等处发红,出现数量不等的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透明,后呈粉红色,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化脓、坏死,形成溃疡。

有继发感染时,蹄壳脱落而不能行走,常卧地不起,子猪常因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死亡,病程很短,致死率60%~80%。大猪多呈良性经过,无继发感染时,约两周左右自行康复。

剖检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呈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肌松软似煮熟样,切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或条纹,似虎皮,称为“虎斑心”。

三、控制FMD的关键措施

(一)免疫预防是核心措施

免疫是保证畜群不发生重大疫情的前提。如果没有免疫,以口蹄疫病毒固有的感染致病特性,必然形成暴发性大流行。当免疫群体中存在一定数量免疫水平低下的动物时,这些动物可能会成为野毒感染的突破口。

1.实际免疫状况

临床样品检测数据: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畜场免疫较好。免疫抗体水平高,也比较稳定。检测养猪场免疫猪血清48份,达99%以上保护水平者占77.7%。小型养殖场和农村散养动物的免疫状况不好。整体水平偏低,群体问和个体间差异较大。检测1482份猪血清,达99%以上保护水平者仅占25%。

2.影响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1)免疫程序:我国长期采用春、秋二季防疫,考虑到现代繁殖学和营养学的发展已使动物的生殖周期及生长周期发生了较大变化,FMD流行也已无明显季节性,为了保障免疫密度,可在春、秋防疫基础上,增加冬季免疫,以减少漏免,避免免疫间隔期过长。免疫抗体检测是反映动物免疫状况的一项指标,强化群体免疫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免疫低下动物,进行补免,能有效提高群体抗感染能力。

(2)免疫剂量:足量免疫和正确的免疫途径是保证免疫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正常情况下,应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中所注明的免疫剂量、免疫途径操作,如属于紧急防疫接种,使用量可以加倍。

(3)疫苗保存运输:FMD疫苗的完整病毒颗粒对pH,热、射线等理化因素敏感,偏酸、偏碱、过热、冻融和阳光曝晒均可使病毒颗粒降解,从而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甚至丧失。因而,冷链运输和保存疫苗是必须的要求。

3.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实验室攻毒实验表明,猪、牛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均可达6个月。根据以上数据,在疫苗使用说明书上标明免疫保护期为半年。但临床实验数据表明,免疫动物后3~4个月,抗体水平快速下降,有相当一部分动物的抗体水平低于保护范围。因此,在疫情频繁发生区域,应变更为每4个月免疫一次,并做好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对免疫不合格动物及时补免。

4.注苗应激反应的原因与对策:所有生物制品对动物机体来说都是异物,接种动物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应。FMD疫苗的应激反应是所有疫苗中最强的,主要症状表现是突然发生晕厥,或过敏性休克,患畜倒地,口吐白沫,丧失知觉,数分钟内自然康复或死亡。

(二)环境消毒

因口蹄疫为一种对酸敏感的病毒,故应选择以弱酸性为主的消毒药,过氧乙酸类;同时该病主要爆发于冬、春,常常是带猪消毒,在栏内通风不良情况下不适使用氯制剂,及酚类等对贺喜道粘膜有强刺激的消毒,以免诱发其他呼吸道疾病。一般建议一周2-3次栏内消毒,一次全场消毒,同时每周要对下水道进行及时清理及消毒。

(三)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

病畜及其同群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迅速扑杀病畜及其同群畜是及时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最关键的措施。处于FMD潜伏期的动物,几乎所有组织、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随同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气体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猪、牛发病后排毒期一般4~5天,猪、牛在发病开始的急性期,即水泡刚开始形成时,达到排毒高峰。鉴于病畜及同群畜的危险性,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牲畜FMD防治技术规范》执行,以保证无污染、无扩散、无隐患。

(四)严格控制疫源移动

传染源的移动是FMD最普遍的传播方式。我国FMD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带毒动物及其产品的移动。特别是不表现明显病症的带毒活畜,因不易被察觉,移动后形成很大危害。无症状带毒活畜有三种情况,一是潜伏感染,即移动与不移动都会发病;二是隐性感染,动物的免疫系统暂时压制了病毒的活性,在运输途中因应激和外部环境或营养状况恶化,出现病症;三是持续感染动物。为了防止带毒畜的移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产地检疫,在现有方法可检测的范围内,不放走一批可疑的带毒动物;
2.加强动物免疫,除做好日常免疫和监测外,在动物起运前2周,加强免疫一次;
3.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病,应就地处理,以防扩散。

(五)加强诊断与监测工作

1、诊断:指对疑似FMD病料的实验室诊断,诊断目的是确定是否为FMD和病毒血清型。病料采集的好坏对于诊断结果的得出至关重要,以尚未破溃的水泡皮和水泡液为最好。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及早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监测

(1)血清学监测:对动物群体自然感染状况的监测。对非免疫区采用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对灭活疫苗免疫区,采用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可了解场区的自然感染状况,以便于调整免疫计划,以限制移动和局部净化。

(2)群体免疫水平监测:对群体免疫抗体的监测,了解群体抗体水平,评价抗感染能力。采用病毒结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可发现免疫不好的动物,及时予以补免。3.保健

对已发病猪场猪只,除了采取严格隔离措施防止移动外,还应做好保健工作。如要防止继发感染,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等等。

4.控制持续感染:持续感染是FMD的典型特征之一,其危害有4个方面:

(1)持续感染使动物长期带毒、排毒,有形成新疫情的可能。

(2)强化免疫无助于使持续感染使动物“脱毒”,病毒能长期保存。

(3)持续感染病毒能以较快速度变异,形成变异毒株。

(4)持续感染动物外表正常,不易发现。控制持续感染是继控制疫情之后的又一目标,反过来对控制疫情又有很大促进作用。

防治:

管理措施:严格隔离疫区,病猪群全部销毁,运输工具,猪舍,饲养用具等彻底消毒。特别是人员的固定,严防串区、串场。同时对猪群紧急疫苗接种。严记:消毒、隔离、严防走动。

免疫防治:接种前应注意发生口蹄疫的血清型。推荐使用多价灭活疫苗或与当地同型的灭活苗。因弱毒苗对一种动物为弱毒,对另一种动物则为强毒,弱毒苗引起病毒血症,长期带毒、排毒,且有毒力返强的可能,因此使用弱毒苗免疫应慎重对待。科学制定免疫计划,严格执行免疫保健。为了防止免疫应激,提高抗体水平,建议在注射疫苗前10天和后10天添加1%的促免1号。具体免疫计划:种公猪:3次/年。后备母猪:配种前4周接种。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接种。仔猪、育肥猪:50日龄首免,间隔3-4周加强免疫接种。

治疗1、可用本公司的六联血清按每支200斤体重注射。只用一次,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2、或用本公司的刀豆素或植物血凝素按每支200-300斤体重,每天一次,连用三天。3:可注射口蹄疫病猪发病痊愈四周后猪只的血清或全血。对新生仔猪,每头2-3毫升,每日一次,连用2-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均很好,为预防合并感染,可注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公司网址:www.xgxysw.com

咨询热线:400-668-6670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