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鲁
南京师皇动物科技研究所 (原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关键词:中兽医药学 免疫学 契入点 思路
摘要:回顾传统中兽医学对现代免疫学的雷同概念,展现现代中兽医学研究免疫学的成果,提出研究中兽医药免疫的契入点和思路。强调立足中兽医临床研究充分利用中药的各有效部位的组合,从整体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去杀伤、对抗和消除病原微生物感染。
一历史的回顾
1.对免疫的基本概念的认识古代的病因病理基本概念是研究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与现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雷同。“正气”就是机体自己,“邪气”就是机体异己分子,即病源。
正气充分存内就能识别异己,邪气不可干扰,就是说排除异己,使邪气不可干扰正气,
这与现代医学免疫的基本概念一样,即识别异己、排斥异己,保存自己。古代早有记载,如《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及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真气守于内,精神固于外,其病安得有之”。
2.对免疫物质的揣度 公元三世纪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疗犬咬人方,乃杀所咬
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提示古人揣度在病犬脑中含有免疫物质.【1】
3.免疫学雏形 以下史实,可见已有“免疫学”雏形形成。
(1)公元16世纪,明朝发明“人痘苗”,并著有《种痘心法》一书,17世纪传至国外,
英国Edward Jenner发明牛痘。
(2)明代李氏有《免疫类方》论说。开始应用“免疫”一词。其意“免除疫病”。
(3)相约于300年前,兽医界已有灌花防牛瘟的传说。
所谓“灌花”是指:藏族同胞采用自然感染牛瘟的黄羊血液作为毒种,俗称“尕
波”(音 ga 意小),经口灌服预防牛瘟。称为“灌花”。【2】
二中(兽)医药学对免疫学的一些认识
1. 正邪和扶正祛邪与免疫三大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有三大作用:【3】
(1)防御 即抗感染与中兽医学正气抵抗邪气的作用相似。
(2)自稳 即消除衰老死亡的细胞等废物,保持正常细胞的生理活动与中兽医学正气调节阴阳,保持平衡作用相似。
(3)监视 即严密监视正常细胞的癌变,一旦出现,立即予以识别,并动员免疫系统歼灭,
与中兽医学阴阳制约,以防“阴阳异常转化”相似。
2. 卫气营血与免疫类型
(1)卫气《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癝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膜,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从上文可知防御外邪的卫气与现代兽医学中的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组织液、汗液和尿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和补体等作用相似。现代免疫学认为这些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映的范畴。它是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卫功能,是一种出生后天然存在的免疫力,并可传给后代。
(2)营气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血”;《灵枢·营养生会篇》说:“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以上两文说明“营血”与血液和血管有关,而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行于血液循环中。
共同起着特异性免疫作用。
由此可知,中兽医学中的卫气作用,主要包括现代免疫学中的非特异性免疫;而营血作用,主要包括现代免疫学中的特异性免疫;这两者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脏腑与免疫器官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以及胚胎时期的卵黄素、胎肝等,在禽还有法氏囊。传统(兽)医学虽然没有上述相同器官的名称,但其脏腑功能有类似免疫的功能器官。
(1)肾主骨生髓通脑的理论:“肾气”的发育、衰退与年龄平行,且与胸腺类似,从而提示“肾气”包括骨髓、胸腺的免疫功能(在禽当然也包括法氏囊的功能)。
(2)脾统血,主气化,可包括现代脾脏的免疫功能。
(3)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气化的作用,为通行元气和水谷运化的道路,从而提示三焦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器官—淋巴系统(含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相似。
4.脏腑经络与免疫调控的关系
(1)现代医学认为免疫系统的三大部分-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在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调控下相互协调完成三大任务-防御、监视和自稳。【4】
(2)具体调控路线是:现代医学研究已知,脑下垂体是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环节,它通过分泌ACTH,促使肾上腺素分泌皮质类固醇而起减少与抑制过高免疫反应的作用。同时,脑下垂体通过生长激素的作用,激发免疫,增强过低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调整免疫平衡,维护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
(3)按传统医学的观点:作者认为免疫系统三大部分是在肾主持下通过脏腑经络完成三大任务。
三现代免疫学对中药的分类
1。中药免疫分类的理论基础现代免疫学研究已知,脑垂体是免疫调节的主要作用环节,它通过促进皮质类固醇的分泌,抑制过度的免疫;通过促生长激素,激发免疫,增强过低的免疫。因此,将治疗免疫疾病的药物分为免疫抑制药和免疫增强药;这与中兽医学中的阴药(寒凉苦酸咸药)和阳药(温热辛甘药)作用相似。因此中药也可分为促进免疫的中药(属阳药)和抑制免疫的中药(属阴药)。而这种促进和抑制作用是通过免疫方式表达出来,所谓免疫方式有两种,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无论中药,还是西药,无论是抑制免疫还是增强免疫,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检测均可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测定指标表达出来。
2.中药免疫分类【1】【5】【6】【7】
⑴ 促进免疫的常用中药从大量资料可知凡属“扶正”的中药,大多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诸如补气和补血药以及滋阴和助阳药均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如T细胞比值、淋转率,吞噬细胞功能和升白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体液免疫的功能,其中补阴和补血药则又能延长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其他解表类中的柴胡;利水除湿类中的茯苓、虎杖;清热解毒药中的黄连、黄芩、苦参、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等,调节气血类中的红花、丹参、青木香等;也有类似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⑵ 抑制免疫功能的常用中药从大量资料可知凡属“祛邪”类的中药多为抑制免疫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某些祛风药:蝉衣、僵蚕、苍耳、柴胡、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除湿药:泽泻、防己、枳壳、砂仁、秦艽等;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大青叶、蒲公英、龙胆、龙葵等;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丹皮、川芎、桃仁、红花、山枝、莪术、乳香、没药等;以上诸药,常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提高中和抗体、中和抗原能力,抑制T细胞和B细胞以及抗体的产生等作用。其他毒性攻坚药:斑蝥、蝮蛇、蟾酥、砒石、粗榧、喜树等常有直接杀伤抗原(癌细胞)抑制抗体或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的作用。
3.中药免疫调节 【1】【5】【6】【7】
中药虽然分为促进免疫和抑制免疫两大类,但两类之间既无明显的界限,而且在具体机体作用过程中经常互相联系或互相转化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我们将这类中药及其组合,称为免疫调节剂。例如上述具有双向作用的中药:柴胡、白花蛇舌草、红花、川芎、丹参等,以及健脾益气、调补肾阴和肾阳以及补虚与活血化瘀药合用的方药。
四 与免疫有关的中草药活性成分
根据现代研究,已知与免疫有关的活性组分有多糖、生物碱、甙、挥发油和有机酸等。【8】
1.多糖-党参、黄芪、淫羊藿、蜂胶、板蓝根等多糖,大多数均为促进免疫。
2.生物碱-三尖杉碱、龙胆碱、喜树碱和雷公藤乙素等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3.甙-黄酮甙、皂甙、蒽醌甙常有双向免疫作用。
4.挥发油和有机酸-大蒜、茴香、桂皮、薄荷、当归、白芷等含有挥发油成分,常有促细胞免疫作用。甘草酸属有机酸,具有全面的促进免疫作用。
五展望中药免疫研究契入点和思路
1.研究契入点
⑴ 免疫佐剂和抗感染病 “免疫”一词,古今中外,其意义基本相似,即“免除疫病”之意。然而,论述如何防治“疫病”则理论各成体系,方法各有特色、各有利弊。为了保证人类健康,提倡中西结合,各取所长,各补己短,防治疫病。尽管西兽医学已研制出许多疫苗,但还有一些疫苗尚存在免疫效力不佳、免疫期较短、稳定性较差、疫苗佐剂药物毒副作用大等问题,即使有些疫病可以用化药治疗,其毒副作用也较大,畜产品的残留将会增高,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越发增大。因此,根据中兽医整体观点选择一些免疫增强剂与疫苗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免疫佐剂或免疫复合刺激剂以及在治疗疾病时,根据中兽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西兽医辨病明确的特点,进行中西结合用药,乃是当务之急。2003年人类发生“非典”疫病时期,以及2009年H1N1流感时期中西医结合用药,作出了榜样,成效显著,值得兽医界仿效。
⑵ 饲料添加剂 为了人类健康,畜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可靠的绿色食品,为了得到可靠的绿色肉食品,首先要保证禽畜自始至终在无化药(特指有毒副作用的化药)添加剂的情况下健康生长,故建议尽快选择有增强免疫能力的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更是当务之急,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中草药在畜牧业上,将会得到更科学和更广泛的应用,再创光辉,拭目以待。
2.研究思路
研究中药免疫面临上述三项契入点:中药免疫佐剂,中药抗感染病和中药饲料添加剂。现从兽医实践出发提出免疫佐剂和抗感染病的一些研究思路供参考。
⑴免疫佐剂 :以往常是以免疫本系统去探索免疫佐剂的药物及其作用机理。作者提出应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去深入研究。同时还须立足中兽医的脏腑经络调节系统去寻求和挖掘免疫佐剂的药物。利用现代生物系统科学技术、测试免疫效应,如测试血液中的蛋白组、代谢组、免疫组合。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起到四两点千金的效应。现代医学已知脑垂体是免疫调节的主要作用环节;而“肾”藏精主骨生髓通脑。故滋补肾阴肾阳的药物应是免疫增强剂的首选药。现代医学已知“脾”有造血、储血、清除血细胞吸附或植入的有害颗粒的作用,而中医的脾的统血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脾雷同,故调节脾功能的中药,也属优先入选药物。故目前多数学者选黄芪、人参、淫羊藿等药的有效部位提取物,作为免疫佐剂,作者现提出,另加灭活副粘病毒,作为免疫复合刺激剂。其理由是副粘病毒是Ⅰ级干扰素的诱生剂,而黄芪又是诱生剂的促进剂,因此,佐剂中增添了加强细胞因子的作用。“有人预言【9】进入21世纪,已不再是研究如何应用病原微生物制备直接抗细菌、抗病毒的疫苗时代了,而是研究如何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去杀伤、对抗和消除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目前正在研究的干扰素、转移因子、白介素等,皆属于这一类制剂”。作者的思路,正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探索,目前,只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过度方式而已。
如果这一佐剂加入活弱毒疫苗,则佐剂应以稀释液的形式,临用时加入,佐剂以生理盐水为溶媒,中药有效部位以及异源活弱毒副粘病毒为溶质,形成混悬液,作者曾用黄芪注射液加入活性麻疹弱病毒疫苗作穴位注射,治疗初期犬瘟热病,获得一定效果。
⑵抗感染病 :首先从整体观出发,立足于临床探索抗感染病的中药组合;改变过去单纯从实验室中寻找抗感染药有效成份的还原论思维模式,当疾病初期尚处于卫分阶段,则采用相应活弱毒疫苗内加入中药和异源活弱毒副粘病毒形成混悬液作紧急防疫。疾病处于气分和营分期,则应该作群体辨证论治。这些研究必须按照循证医学的程序认真进行临床研究。
现附注中兽医临床研究方案,供参考
附:中兽医临床研究方案
1、 前瞻性调查研究:通过文献搜索、现场调查和群众访问了解养殖业方面急需解决的疾病及其干预措施,然后评价选择或重组干预措施进行验证。
2、病例选择
(1)正确的西兽医诊断凡被选病例,均需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明确诊断,并注意诊断中的分期或分型,同时还需要定量化的指标,以说明病情轻重或病理过程。所谓病理过程,即是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呈规律性组合的、具有一定时相发展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例如结构、机能、代谢等变化)。与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证”之间存在着平行的相关关系。主要“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就是基本病理过程。证的本质就是与之相关的病理过程所包括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病理过程与证结合”作为中西医结合点,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学的合理选择,并且有可能推动中西医结合在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与突破。
(2)明确的中兽医辨证首先要求制定统一的辨证标准。其制定办法一般是列出该证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兽医理论和临床经验选出若干作为判定该证的必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也可用数学方法求出各项症状和体征)的轻重隶属度等参数,加以综合判定。医学界目前虽然对常见病的辨证方案和常见证的辨证标准,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兽医界尚未见比较统一的意见,急待专家们召开相应的学术讨论会,将其修改统一。为使辨证的标准数量化和微观化,尚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仔细检查其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以使辨证标准日渐完善和规范化。
(3)群体辨证用药由于畜禽生产结构的改变,家禽集约化饲养日益发展,个体辨证难度较大,对其群发性疾病进行群体辨证势在必行。一般常用温病学说中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临床根据病因病理,结合其他辨证、综合分析后立法处方用药。虽然有些学者采用人造模型,企图建立统一辨证标准,但距自然病例的真实辨证标准,尚有差异,作者认为,应以自然病例辨证为本。这对临床兽医来说,应相对比人造模型辨证容易一些。在制定辨证标准时同样也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仔细检查其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
3、对照组的设立
( 1)对照值要有可比性必须使各组的病例数、种类、品系、年龄、体重、性别,尤其是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尽量要相同。
(2)随机分组、双盲观察,临床病例主要比较不同疗效的优劣,一般来说,以中药为干预措施,可用公认的西兽医药作为阳性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用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所有这些分组均可采取随机分组,并遵循双盲法进行观察。即使进行干预前后自身对照,也应随机分组和双盲观察。
(3)在统一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的情况下,提倡跨地区,跨单位合作研究。以观察干预措施是否有地区环境的差异。
4、 疗效的评定 疗效判定时也需制定统一标准,除了四诊标准外,还需要有实验室检验的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
疗效判定,常分痊愈、好转和无效三级;或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所有上述分级,必须制定明确的标准。
对增进畜禽生产性能的效果评定,常分近期和远期效果,生产性能增长与饲料消耗比值等;除此以外,还须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前还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效应。
对宠物效果的评价,还有注意其与主人相处感情和生存质量等人文因素。
5、 注意事项
(1)尊重实验,态度严谨,决不可让客观事实服从主观,仅凭个人经验去评估疗效。
(2)为了便于重复试验,每一次试验所提供的药品必须是同一批产品,以免发生效果的差异。
(3)对检查和观察人员,必须进行严格培训。要求技术规范和熟练,以保证基础数据来源正确和可靠。
参考文献
【1】宋大鲁.中西结合兽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9,46.
【2】梁圣译中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简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3
【3】杜念兴.兽医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3。
【4】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50~154。
【5】朱介瑾.现代医学和中医【M】,兰州:甘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02~235。
【6】王浴生.中药药理和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067。
【7】朱建华.中西药物的互相作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13~518。
【8】颜水泉.中兽医药学研究进展【M】,西安:西安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0~103。
【9】王世若等.现代动物免疫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