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过去多以在病畜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和口腔黏膜以及鼻盘发生水疱,后期溃烂形成烂斑为表现症状,传染快、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近年来,本病往往伴有心肌炎出现,病猪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痉挛而死,尤以乳猪为甚,死亡率为60%~80%,应引起猪场高度重视。
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和易变异性。目前世界范围已发现其病毒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各主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同一主型各亚型之间有一定的交互免疫性。该病毒在实验和流行中都能出现变异,当疫苗的毒型与流行毒型不同时,不能产生预期的防疫效果。此病毒对紫外线、热、酸和碱敏感,用1%~2%的氢氧化钠溶液、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1∶1500的消毒卫士溶液等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尤其处于潜伏期和刚康复的动物是本病危险的传染源。本病在偶蹄兽间可相互传播,易感动物有30余种,但单纯性猪口蹄疫仅发生于猪。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一般从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少,夏季平息。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1~2天。猪病初体温升高为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久在口腔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鼻盘、母猪乳房等处形成米粒至蚕豆大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出血性溃疡面,体温随之下降,口腔黏膜上有水疱或烂斑时,会出现流涎症状。如继发感染,严重者可使蹄壳脱落,同时出现患肢不能着地,跛行或站立不稳,卧地不起等症状。哺乳母猪的乳头出现水疱时,因疼痛而拒绝哺乳,哺乳子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四肢麻痹、衰弱死亡,或出现急性心肌炎,口吐白沫,痉挛死亡,死亡率可在80%以上。近年来,大猪如治疗不及时也有出现急性心肌炎死亡的。剖检可见少数胃肠出血性炎症;急性心肌炎死亡猪心肌外出现黄色条纹斑,心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呈现典型的“虎斑心”症状。
鉴别诊断 应注意将本病和猪水疱病、猪水疱疹、猪水疱性口炎区分开,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急性心肌炎型口蹄疫,还要注意同中毒病的区别。中毒病有食入毒物史,剖检可见肝肿大、色黑;口蹄疫多伴有同群猪跛行症状的出现,剖检见心外膜呈现“虎斑心”症状。
预防
一、当前要做好口蹄疫OA型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切不可懈怠。
二、猪场的消毒防范工作要落实到位。
三、严禁到疫区引种、购猪。
四、一旦发现疑似病猪,要及时上报行政主管部门采集病料,确诊定型,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采取“早、快、严、小”的原则,迅速扑灭疫情。
治疗 对未确诊病猪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对口腔病变可用10%的盐水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在溃烂面涂1%~2%的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用冰硼散撒布(冰片16克、芒硝160克、硼酸160克,共研为末);对蹄部病变可用消毒卫士溶液清洗消毒后擦干,涂以红霉素软膏并包扎;乳房病部可用肥皂水洗净,然后涂以红霉素软膏。
药物治疗:把蓝圆热毒清200克与饲料100公斤混匀,让猪自由采食3~5天。同时采用五疫康100克、圆蓝五肽200毫升、葡萄糖5公斤、食盐900克、水100公斤混合后,让猪自由饮用3~5天,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