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河北大厂邵府养殖户张某家养的20只40kg左右的猪只相继感染以高热、皮肤发红、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过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后,病情有效得到了控制。
一、发病情况
20只猪相继发生高热,稽留不退,皮肤发红,呼吸急促既而呼吸困难等症状,共发病17头,死亡3头,为发病头数的17.4%。
二、临床症状
病猪大多呈急性表现,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病猪精神沉郁,皮肤发红,食欲减退或废绝;鼻塞、流鼻液,咳嗽、呼吸困难,眼结膜潮红,病猪常挤卧在一起,不愿走动,同时出现寒颤、抽搐;粪便干燥或腹泻,尿液呈茶色或酱红色,后期可视黏膜苍白、黄染,个别腕关节、跗关节肿大,不愿行走或行走困难,耳梢发紫,出现共济失调,临死前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死亡。
三、剖检病变
剖检皮肤苍白或黄染,血液稀薄不易凝固,胸膜,心包膜和腹膜,还有肝脾肺外表有浆液性或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脾肿大充血,胸腔积液,腹水增多;肺部病变多见于左右两侧肺的前叶,中叶和后叶,病灶部位呈暗红色,质硬,个别肺脏与胸膜发生粘连,肿胀,出血,淤血,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四肢关节肿大,发炎,有热感,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流出淡黄色液体。
四、实验室诊断
1.血液染色镜检,取耳背血管血作涂片,然后姬姆萨氏染色镜检,病变的红细胞大多边缘不整,凹凸不平,呈星芒状,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的附红细胞体呈刺猬样,多数为圆形、球形或杆状,呈链状或单个排列,为淡紫蓝色的附红细胞体。
2.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淋巴结等病变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且有长丝状菌。无菌采取上述病料接种于液体培养基(肉汤)中增菌培养,肉汤混浊。将肉汤菌液接种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经37℃培养24小时,可见无色透明,边缘整齐,类似露滴的微小菌落,挑成菌落于免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点种其上,于3 7℃培养24小时,可见靠近葡萄球菌菌落处的菌落较大,而远离葡萄球菌菌落处的菌落小。
3.生化试验,此菌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不分解乳酸和甘露醇,能分解色氨酸,产生靛基质。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与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五、防治措施
发病猪立即隔离和治疗病猪,死猪做深埋处理,场地及四周环境及用具用2%火碱消毒,每日1次,连用7天;加强通风,疏散猪群,减小密度。
对全群猪用远征21-金维他饮水5~7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经过常规药敏试验,该菌对头孢菌素、磺胺类药高敏,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对患病猪上午肌注沃瑞特3-5mg/kg体重,下午注射血虫净,高热的配合退烧药物。同时对整个猪群饲料中添加氟尼康300ppm,维多力康300ppm,50%复方黄芪多糖300ppm,混饲,连用7-10天。三天后,猪群的症状减轻,死亡停止,疫情得到了控制。
六、思考讨论
首先发病时间位于夏暑蚊蝇孳生较快的季节,而且气温较高,热应激厉害,正是血液病传播的季节。未发病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引种应从非疫区,并进行隔离观察经血虫检验阴性后并群饲养。国内外普遍认为吸血昆虫在本病的传播起主要作用,所以要保持畜舍卫生,扑灭媒介昆虫。
普遍认为副嗜血杆菌是一种"机会主义"菌,猪发生蓝耳病等全身性疾病时免疫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副嗜血杆菌趁虚而入。或饲养环境不良时及应激因素存在常易诱发。首次感染该病时的临床症状较明显,损失也很大。有猪呼吸道疾病存在时(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伪狂犬病毒感染),将互相加剧病情和临床表现。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设计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