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结核病是国家法定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由于奶牛主要是利用其繁殖、产奶性能,本病对奶牛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副结核病主要是发生于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周期性、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形成皱襞。副结核病牛不能治愈,最终淘汰或衰竭死亡。
1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少则6个月,多则15年以上。所以奶牛感染副结核病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不出现临床症状,较多是在产犊后体质虚弱时出现临床症状,3~5岁的奶牛发病最多。早期症状是间断性腹泻,体温正常,与其他腹泻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不易区分,经对症治疗后可以短期控制症状,当遇到产犊、气候剧变、饲草饲料改变等应激反应情况时又会马上出现临床症状,经几次反复发作后,变为顽固性的腹泻,对药物治疗不再敏感。症状也逐渐加重,常见下颌及胸垂处水肿,起初粪便为不成形的软便,食欲、精神尚佳,经反复后,粪便逐渐变稀,带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块,气味恶臭,眼球下陷,有一定的饮欲,食欲减退,不爱吃精料,重度消瘦至“皮包骨”,最后不食,不能站立。染疫群体死亡率每年可达10%。
2 病理变化
患病奶牛病理损害常见于肠道的空肠、回肠、结肠前段和肠系膜淋巴结,回肠段病理变化最为明显。剖检后可见浆膜下淋巴管和肠系膜淋巴管肿大,浆膜和肠系膜水肿,肠黏膜增厚明显,形成如脑回样的皱褶,黏膜颜色变为灰黄,上面附有浓稠黏液,肠腔内空虚,只有少量稀薄粪便。
3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但早期症状不十分明显,易与其他腹泻疾病相混淆,因此应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诊断,方能确诊。
3.1 细菌学诊断
3.1.1活体取样方法
用塑料长臂手套一支,戴于手臂上,如直肠检查方式,伸于直肠内,弯曲手指,将直肠内粪便排空后,用手指稍用力刮肠黏膜表面,退出后将长臂手套翻过来,刮取到的肠内容物存放于手套内,然后送检即可。
死亡病例取回肠末端与附近肠系膜淋巴结或取回盲瓣附近的肠黏膜。
3.1.2 细菌直接涂片检查
送检的粪便中如能发现黏液,可以用载玻片直接做成触片,然后抗酸染色,镜检,往往就能发现病菌。如果粪便中没有黏液,需要进行粪便集菌,取待检粪样15~20克,加约3倍量的0.5%氢氧化钠液,混匀,55℃水浴乳化30分钟,取上清液1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去沉渣,再以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去上清液,沉淀物涂片,火焰固定,抗酸染色后镜检。
3.1.3 抗酸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1: 将制好的涂片火焰固定,滴满石炭酸复红液,在酒精灯上加热染色5分钟,以冒蒸汽不沸腾为度,稍冷,倾去染色液。水洗,3%盐酸酒精脱色至无色,水洗,滴加碱性美蓝液染色1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染色方法2:将制好的涂片火焰固定,滴满石炭酸复红液,在酒精灯上加热染色5分钟,以冒蒸汽不沸腾为度,稍冷,倾去染色液。水洗,滴加碱性美蓝液染色5分钟,水洗、干燥,镜检。
用10×100倍油镜镜检,如有病菌,可发现副结核菌是长0.5~1.5微米,宽0.3~0.5微米的红色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在视野中常以成堆或栅栏样丛状出现,但在病原菌少时,往往需要镜检许多视野才能发现。
注意:有时本病一次镜检不能发现病菌,所以如果一次镜检未能发现病菌时,不能排除此病,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镜检。
3.2 变态反应诊断
由于奶牛感染本病初期没有症状,对有副结核病流行的地方对牛群净化检疫,这时就需要进行变态反应试验。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病畜,尽早对其淘汰处理,不使其排出的细菌感染其他健康牛。
操作方法:
材料:剪毛剪、游标卡尺、5毫升注射器及针头、75%酒精棉球、记录本等。
药品:副结核菌素,由中国兽药监察所制造。
将被检动物编号,在颈侧1/3处中部的皮肤剪毛,直径约10厘米,用卡尺测量原皮厚,并作好记录,局部用酒精棉球消毒。
将副结核菌素以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0.5毫克/毫升,皮内注射0.1毫升,如注至皮下或溢出,应于离原注射点8厘米以外处补注一针。
结果判定:注射后72小时观察反应,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热、肿、痛等炎症,并以卡尺测量注射部位的皮肤厚度。
阴性反应:注射部位迟发型过敏反应时间或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0毫米。
阳性反应:局部有炎性反应,皮厚差≥2毫米 判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皮厚差2.1~3.9毫米,可视情况在3个月后复检,于注射部位对侧的相应部位进行相同的操作,72小时后皮厚差仍≥2毫米,则判为阳性,应立即淘汰处理。
如考虑有感染结核病的可能,可以在做副结核变态反应的颈部另一侧做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72小时后判定结果,皮差较大的变态反应侧为病牛所患疫病,如副结核变态反应颈侧皮差较大则此病畜感染的是副结核病。
4 防制
在引进奶牛时,进行副结核病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对本地感染的病牛进行及时的检出与淘汰,对新生犊牛进行疫苗免疫注射。
我们现在对新生犊牛应用长春兽医研究所生产的副结核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方法是在犊牛出生后一周内,于胸垂部剪毛消毒后,皮下注射一头份疫苗,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同时还要采取以下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尤其是对幼年牛更要给予足够的营养;对疑似牛进行粪便检菌;淘汰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及时清理畜舍;对病牛粪便、牛舍、饲槽、用具及运动场等要定期彻底消毒;分娩后立刻把犊牛同患病母牛分开并隔离饲养;不喂给病牛牛奶,喂健康牛奶或经灭菌的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