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
猪弓浆虫病又称猪弓形体病,弓形体是一种组织细胞内寄生虫。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及传播途径 弓浆虫的宿主种类十分广泛,其终末宿主是猪,其他动物只是弓浆虫的中间宿主。人感染后多呈隐性表现,但孕妇患病可致流产或产死胎。本病主要通过猫及猫科动物引起传染,也可通过接触或生食患病动物肉尸、内脏、血液、蛋等或通过食入被虫体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
2.2 流行特点 本病可暴发性或散发性发生。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于7~10月份。断奶前后的仔猪易发此病,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3 临床症状
急性病猪高热,体温可达41~42 ℃,稽留热型,发热7~10 d,呼吸浅快,呈腹式呼吸,呼吸极度困难时有喘鸣声。鼻黏膜水肿,鼻腔狭窄,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黏性或脓性鼻涕,有湿性呼吸音并伴有咳嗽。病猪后期衰竭、卧地不起,病重者1周左右死亡。
慢性病猪发病初期便秘,粪便上有黏液覆盖,后期有的拉稀,排水样粪便,粪便呈灰绿色,极度恶臭。结膜高度发绀,有眼屎。耳翼、下腹部、颈部皮肤呈浅红色。
染病母猪所产仔猪断乳前后经常便秘,因排便困难常见仔猪努责,有时小猪伴有下痢等症状。患病仔猪死亡率可达30%~40%,病愈后的猪多为僵猪。
4 病理变化
4.1 体表病变 病死猪营养不良,被毛粗乱,颈背、腹下等处的皮肤有浅红色斑。
4.2 剖检变化 胸腹腔多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肺门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结出现绳索样肿胀,淋巴结切面多汁,外翻,呈“髓样肿”,淋巴结上见米粒状的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气管和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和黏液充塞;两肺高度膨胀、水肿,大小间质增宽,有时其宽度可超过1 cm,小叶间质内充满半透明的渗出物,以尖叶、中间叶、心叶和膈叶等叶缘前病变最为明显;脾常肿大,呈深红色;肝肿大、质脆,肝被膜下常散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灶;胆囊黏膜偶见溃疡;肾脏呈土黄色,肾被膜下有土黄色或浅红色相间的花斑;脑多见明显的充血和瘀血;胃肠一般无明显变化。
5 诊断
5.1 病料涂片镜检 取疑似病例的肺、脾、肝和相应的淋巴结或腹水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
5.2 弓形体原虫的分离和传代
无菌采取死亡猪的肺、脾、肝和相应的淋巴结,把材料在无菌乳钵内剪碎,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4倍悬浮液,其中加青霉素和链霉素(每1 mL悬浮液内加500 U),在室温下作用30 min,然后接种10日健康小白鼠作为第一代,如经7~8 d小白鼠发病,则可用死鼠的脾、肝、肺和腹水涂片,瑞氏染色检查。若发现原虫则可证明患病。
6 预防
6.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通风,圈舍保持清洁,定期消毒。采用磺胺-6-甲氧嘧啶500×10-6混合给药可预防感染。
6.2 隔绝传染源 消灭鼠类。防止家养和野生动物与猪接触。不用未煮熟的屠宰废物作饲料。流产的胎儿及其排出物,包括流产现场均须严格处置。病死猪和可疑畜尸亦应严格处理。
7 治疗
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5份加敌菌净1份混匀,每头猪每天口服40~50 mg/kg,持续用药3~5 d。也可用磺胺-5-甲氧嘧啶和2%的甲氧苄氨嘧啶进行肌肉注射,剂量为70 mg/kg,每天1次,连用3~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