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3月龄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3月龄以下和3岁以上的猪很少发病。本病在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季节只有散发。
临床症状 急性型(败血症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体温突然升高为 42℃以上,打寒战,减食,或呕吐,常不愿走动,步态僵硬或跛行,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充血,眼睛清亮有神;大便干硬,有的后期发生腹泻。发病1~2天,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病程2~4天,病死率为80%~90%。哺乳子猪和刚断奶子猪发病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疹块型)的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经1~2天,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为紫红色至黑紫色,形状为方形、菱形或圆形,坚实,稍凸起,以后中央坏死,形成痂皮。经1~2周恢复。
慢性型一般由前两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3种。皮肤坏死一般单独发生,而浆液性纤维纱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病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但逐渐消瘦,全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跗关节,呈多发性。受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甚至发生跛行。疣状心内膜炎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增数,听诊心内有杂音,强迫快速行走时,可突然倒地死亡。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最后脱落,遗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瘢痕。
防治措施
一、接种疫苗,并加强饲养管理和检疫,强化隔离消毒措施。病猪尸体应作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
二、发生疫情时,用青毒素、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用抗猪丹毒高免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