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副 猪 嗜 血 杆 菌 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13  来源:河南科技报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224

关节渗出液和关节腔滑液增多。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病猪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

临床症状 初次发生本病的猪场,发病迅速,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出现体温升高、反应迟钝、运动或迫起时发出尖叫(因疼痛所致)等症状,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表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呈侧卧式死亡。当病菌经过皮肤的创伤侵入时,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炎或坏死,累及耳壳时,可导致耳壳坏死。

病理变化 死于本病的猪,其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发生关节炎时,关节周围组织发炎、水肿,关节囊肿大,滑液增多、浑浊,内含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蛛网膜腔内积蓄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其他眼观病变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结肿胀等,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和伴发关节软骨损伤(可见软骨表面变粗糙)。

防治措施 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副猪嗜血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以及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

本病极易被误诊,预防至关重要。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因此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要减少子猪的流动,提倡自繁自养;专门饲养贩运子猪的商品猪场,尽量从本地区购进子猪(因本病血清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性);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寒防暑,尽量减少其他呼吸道病病原的入侵,严禁将不同生产期的猪混养于一栏,以提高猪的抗病力。

使用商品疫苗或自家疫苗可以控制本病的感染。母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子猪的早期感染。初产母猪产前40天首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威胁的猪场,子猪10日龄首免,15天后加强免疫1次。自家灭活苗的保护可能更有针对性,但如果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也会免疫失败。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