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猪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规模化猪场疫病的流行成了威胁猪场效益的头号敌人。特别是02年、03年以蓝耳病为主的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综合症,给中国约80%的规模化猪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约30%的猪场损失惨重,年出栏率低于50%。
其中,构成呼吸系统综合症的主要病原还有: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副嗜猪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性波氏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体、附红细胞体。
这些病原,几乎广泛存在于各规模化猪场,成了各猪场的常在病原。在饲养管理不当、免疫失败、环境及气候恶劣等应激条件下,便会导致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爆发。
疾病爆发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取决于疫苗免疫的保护率及诊断、综合防治措施是否及时准确?
在很多情况下,诊断疾病并不难,给药和免疫工作也做得到位,可疾病就是控制不住或者反复发作。究其原因,关键就是日常的消毒、防疫等饲养管理工作及原生产工艺流程存在缺陷,导致疾病安全隐患永远存在,疾病便无法得到控制。
所以,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注意对棚舍结构、生产工艺流程、饲养管理制度进行配套的规范,便会扫除这些安全隐患。针对自己猪场,每年解决一个最突出的安全隐患,几年之后,您的猪场便是一个规范的标准化猪场,别人场发大病,您场只发小病,别人场发小病,您场不发病,您的效益比别人好,您就会赚钱!
另外,养猪成本的70%以上来自于饲料,饲料也是影响猪群健康、疾病的重要因素。很显然,降低饲料成本可以直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导致猪群健康状况的下降、疾病安全隐患的上升,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我们提倡“营养加环境”,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提高经济效益的两条最得力措施。
第一篇:加强营养,是疾病防、治的基础
所谓“营养”,就是讲究饲料的安全、优质、高效,高投入、高产出。养猪要防病,不能只靠疫苗和药物,关键是提高猪的自身抵抗力,猪的抗病力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营养。
一.营养和免疫
很多营养物质与猪的免疫系统的发育有关。
无论缺乏常量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还是缺乏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特定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环境和疾病的应激反应都增加了对必需营养的需求。
在理想的、低水平应激反应条件下制定的营养标准不能反映实际生产中的营养需求。养猪避免不了应激原。因此除了满足维持生长所需营养标准外,我们应该考虑免疫系统和防病的营养需要。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常受三种因素影响:管理水平(环境)、宿主抗病力、病原的量和毒力。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而其中任何一个因子都以促进或抑制感染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的严重性、疾病持续时间和死亡率受病原毒力、猪的免疫状态和包括饲料营养特性在内的管理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饲养场都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很多种病原体。如果条件适合特定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健康的猪群会发生明显的临床疾病。传染病是商品猪生产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营养调节的机理
能显著影响养猪生产的营养和免疫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相互作用。通常会发生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1、营养对猪的免疫活性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作用;
2、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又可影响生长、繁殖、代谢和营养需求。
在养猪业,有35种以上的必需的营养素和数十种重要的传染病,从而导致了数十种特异性营养-疾病综合征。
传染病的病理学可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代谢。这些重要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引起营养不良-传染的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导致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或毁灭性打击,而传染病又可引起贫血和营养不良。
不管这一循环是由营养不良首先引起,还是传染造成的,猪的免疫系统和营养状况都会同时恶化,导致机会性感染和生产性能降低。
三.营养物质的缺乏
大部分营养物质的慢性缺乏可以损伤免疫应答,增加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在早期发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是特别有害的,这是因为初级淋巴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成熟是逐步发生的。
通常,严重的慢性微量营养物质的缺乏对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比常量营养物质如能量和蛋白质缺乏的影响更严重。
能特异性损伤免疫系统发育的营养缺乏包括亚油酸、维生素A、维生素C和E、铁、硒、锌和几种B族维生素等。
饲料中能最大限度促进猪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维生素A水平足以使免疫系统发育达到最佳。
营养良好的动物免疫力比营养状况差的动物强。营养物质和免疫系统可能在三个水平上相互作用:
1.营养对免疫的影响很小或没有;
2.营养(缬氨酸、维生素A和硒)缺乏时可降低免疫应答;
3.免疫系统对某些营养物质(蛋氨酸、 缬氨酸、精氨酸、维生素C和E)的需求比生长和繁殖的需求量高。
某些毒素、疾病和其它未知因素可影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利用,即使饲料中添加量足够,也可引起明显的缺乏症。
四.肠道的完整性直接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
肠道形态的变化包括绒毛的缩短、微绒毛的丧失、表面绒毛的减少和粘膜厚度的降低,均可以损伤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营养需求的其它变化。
五.营养作为免疫调节因子
免疫系统不是传染病发生过程中对营养需求增加的唯一系统。
很多感染都有急性反应的阶段,此阶段以发热、急性蛋白质合成、转化加快以及肝脏糖原异生速率提高为特征。
蛋白质或氨基酸缺乏可以降低循环抗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饲料中矿物质水平也可影响猪对抗原刺激的应答。
硒通过与维生素E共同保护生物膜免受过氧化物的损害,有利于组织的再生。
锌缺乏可以降低免疫应答。
饲料中添加治疗水平的大量维生素作为猪免疫刺激的储备:维生素E、维生素C和维生素A在抗应激和疾病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六.抗氧化物质
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产生应答时,产生了多种有害物质,包括蛋白水解酶和其它水解酶、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和反应性氮衍生物,这些物质可以破坏细菌、寄生虫或受感染的细胞。这些防御因子也可以损伤正常的宿主细胞,导致包括细胞膜、酶和细胞核酸物质损伤的各种病理变化。
有些营养物质可以调节由免疫应答造成的病理损伤的程度。例如,抗氧化剂维生素E和C,以及黄色素均可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自由基造成的损伤效应,并能限制病理变化。
抗氧化剂在这些组织中的含量受采食量的直接影响。
七.应激反应的作用
应激原对免疫系统有严重影响。短期的应激原切断了营养物质供应,降低了对细菌、寄生虫和毒素的抵抗力。
这些过程影响生长、降低饲料利用率并能提高猪对病毒病的易感性。
另一方面,慢性应激反应可提高猪对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易感性。
因此,这就是在热应激过程中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增强生产性能和增强免疫应答的原因。
八.霉菌毒素-永恒的威胁
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可以影响并降低食欲,影响生长和繁殖。
采食低剂量的真菌毒素可以导致免疫应答的损伤,降低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并导致肿瘤形成。
霉菌毒素诱导的免疫抑制可以表现在T或B淋巴细胞活性受抑制、抗体产生受抑制、补体活性降低、或吞噬细胞活性受损等。
疫苗接种诱导的免疫应答同样受到霉菌毒素的影响。
九.免疫抑制性疾病
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PRRS)、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肺炎支原体感染、猪瘟、霉菌毒素中毒。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引起扁桃体、肺脏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免疫抑制,容易继发感染多种疾病:
猪霍乱沙门氏菌、伪狂犬病毒(PRV)、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流感病毒(SIV)。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巴氏杆菌(PM)、链球菌(SS)、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MWS)等。
主要引起断奶猪免疫系统损伤,导致严重免疫抑制---断奶后副猪嗜血杆菌发病率明显提高,僵猪比例明显提高。
而实际生产中,霉菌毒素的威胁长期存在,即使你不能肉眼看到发霉的现象,但其实已经有霉菌生长并产生大量的霉菌毒素。
第二篇:“环境”,是疾病防、治的根本
所谓“环境”,就是搞好防疫安全和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也就是管理到位的结果。
一.猪场关键环节管理要点
1.乳仔猪最容易发病,抓好产房和保育舍管理是猪场管理的重点。
1)产房管理应保证适宜的温度、干爽的湿度、干净的清洁度和母猪良好的泌乳性能(使用优质的教槽料和哺乳母猪饲料)。
河南雄峰310教槽颗粒料,是21-28日龄早期断奶乳猪的最佳选择,断奶后10天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30和250克左右, 4%哺乳母猪预混料显著改善母猪泌乳和繁殖性能,增强母猪免疫应答能力,是规模化猪场的理想选择。
2)保育舍管理,关键是执行全出全进生产工艺(减少因不同棚舍猪和体重差异较大猪混群所导致的疾病相互感染机会)、合理、认真地打好防疫针(该打的必须打好,如猪瘟疫苗;可打可不打的,选择不打,如某些菌苗、蓝耳病苗;不该打的坚决不打,如丹毒苗。)尽量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至少做到一栏一个针头。
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大是中国规模化猪场保育舍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科学地转群并栏(同一棚舍内猪只大小、日龄应一致,以保证他们的抗病力、抗体水平相对整齐,减少染病机会)、执行早期药物防病计划(疾病威胁对规模化猪场来说永远存在,防病是关键,保育舍是疾病高发时期,此时的阶段性计划投药,是控制此阶段疾病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3)科学的免疫和营养方案,是种公猪、种母猪的管理要点;
重点做好这么几个疾病的免疫工作:五号病、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头胎母猪的细小病毒、季节性的乙脑、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
免疫的目的,是保证猪群有较高且整齐的抗体水平,以抵御疾病的危害。这也是我们设计免疫程序的唯一方针。
所以,我们在引进新猪时,必须使新猪的抗体水平达到本场猪水平(即所谓的先进行约一个月的本土驯化),才能合群并栏饲养。
要求我们的猪场,要均衡生产,避免集中淘汰母猪和引进新猪,母猪年淘汰更新率控制在30%-35%之间。大群的新猪引进,必然导致疾病爆发。
夏天的热应激,对公母猪影响极大,降温和加强营养(特别是能量和抗应激营养)是公母猪安全渡过夏天高温的有效手段。
高采食量(每天5.5-7.0公斤)、高能量(每公斤消化能3300-3400千卡)、高蛋白(17-18%)、高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达到0.95-1.1%)是哺乳母猪的理想营养。
关注重胎母猪和断奶后空怀母猪、公猪的营养,目的是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母猪发情率、受胎率。
切忌使用发霉饲料,即使加入大量霉菌毒素吸附剂,发霉饲料肯定会对种猪产生影响。
对现在的规模化养猪来说,疾病是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找出影响我们的最大安全隐患,哪怕每年解决一个隐患,几年后,我们的猪场就是一个标准化、高效益的猪场,养猪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高风险的产业!
第三篇:规模化猪场药物防治细菌性疾病推荐方案
1.遵循防病重于治病的原则:
疾病一旦发生,除增加治疗成本,造成死亡、饲料转化率低、增重缓慢等损失外,而且降低整个猪群抵抗力,使疾病的发展更趋复杂,控制难度更大。所以我们必须象疫苗免疫一样,对猪场常发的几种疾病采取全年大防的措施,以防疾病发生,结合消毒隔离和全进全出制度,最终使引起这几种疾病的病原得到控制和根除。
2.控制方案:
目前,可能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和商品猪发病的通过药物可控制的疾病主要有这么四种:(单位:ppm,即纯含量:克/吨)
1)控制附红细胞体病处方:
阿散酸 100-200(母猪慎用或用低量)
土霉素 500-600
连用5-7天
接用:阿散酸 100-150(母性慎用或用低量)
土霉素 400
连用10-15天
2)控制衣原体、支原体、副嗜猪血杆菌、放线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处方:
泰乐菌素 100-200
氟甲砜霉素 60-100
强力霉素 100-150
连用5-7天
或:支原净 100-150
阿莫西林 200-300
金霉素(15%) 3公斤
连用5-7天
3)控制弓形体处方:
磺胺间甲氧嘧啶 200-300
甲氧苄氨嘧啶(TMP) 40-60
土霉素 400
连用7天
4)控制体内外寄生虫:
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拌料。
连用7-15天
针对这四类疾病(其实,这几组药物几乎覆盖了大部分细菌病原),采取每月一次添加一组药物控制一类疾病的战略方案,保证每年有三次机会控制一类疾病,便可有效的从母体逐步清除这些病原,使猪场仔猪阶段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同时,因为控制了细菌的感染,也使病毒性疾病造成的危害也大大降低,从而提高猪场的生产水平。
另外,假如疾病一旦在仔猪身上发生,不仅控制较难,而且所有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均会抑制仔猪的生长,容易形成僵猪。而在母猪身上用药,则不用担心对母猪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