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采食调控的方法
结合介绍的动物生理特点,通过刺激采食中枢、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日粮适口性、调节一些激素水平等方面,调控采食活动,提高生产性能。
3.1刺激采食中枢,提高采食量
畜禽的下丘脑存在调控采食的神经中枢,由摄食中枢和饱觉中枢两部分组成。摄食中枢和饱觉中枢两者交互抑制,控制动物的采食活动。因此,下丘脑是控制采食的初级系统,对采食调节起了关键作用;而脑的其他部分参与采食的整合,起了补充作用。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两者交互抑制,控制动物采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胰、肝脏和机体的能量物质代谢库等器官和组织都积极参与了动物采食短期调节活动。
刺激采食中枢,提高采食量主要是利用一些药物。已知巴比妥类药能影响动物采食活动。以6.5mg戊巴比妥钠注射于饥饿猪的下丘脑外侧区,可抑制采食。相反,若注射于腹内侧区则刺激饱食猪采食。在山羊和犊牛中也曾观察到有类似的结果。这是因为这种药物可抑制动物的饱觉中枢,从而提高了食欲。Morley (1990)的试验表明,主要在小肠上部分泌的缩胆胰素(CCK)是一种调控动物饱觉的因子。由此推论,如能降低CCK的水平则可提高动物的采食量。目前已经发现很多物质具有这种功效。
3.2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畜禽胃肠道内广泛分布着机械、容积、化学、温度、渗透压等感受器,采食后食物和食糜刺激这些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而影响采食中枢活动状态。动物采食后,食物主要停留在胃中,而动物因品种、年龄等不同,其胃的大小也就不同,动物的采食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动物在胃中的消化是由胃的肌肉活动来完成的。在生产中,通过对饲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整饲料容积、物理性状,从而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饲料容积是通过对消化道的膨胀作用而限制采食的;通过加工调制可降低饲料容积,提高采食量。一般饲料在饲喂前都要经过适当的加工调制。经过物理的、化学的或机械的加工调制后,饲料的物理性状都要发生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影响采食行为和采食量。
饲料颗粒化后,饲料容积降低,颗粒大小一致,胃内容积性反射减少、采食量提高。比如,仔猪开食料颗粒适宜直径为2.5mm,肉用仔鸡和火鸡为5mm。对于反刍动物而言,饲料的物理性状,对其采食量影响甚大。如果牛的谷物类精饲料经粉碎后粒度过小时,就会使采食量降低,同时如果粗饲料喂量不足时还会引起消化障碍,将饲草切短,可减少饲料的体积和胃壁扩大的负反馈效应,加快了食糜从瘤胃的外流速度,从而增加动物采食量。一般在调制青贮时,往往将原料切的比较碎,以保证能压紧,达到厌气状态;但是切的过碎往往会降低牛羊的采食量。大块的玉米秸秆和干草块均会降低牛的采食速度。
3.3提高日粮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
饲料的气味会影响动物的饲料采食量,但这方面的试验报导并不多见。家畜能区别咸、甜、苦和酸味。与舍饲动物相比,饲料气味对放牧家畜的择食性影响甚大。在牛和猪的饲养中间,糖广泛用于刺激采食。犊反刍动物幼畜爱好甜味。牛对奶香有特殊喜好,但成年牛并不喜好甜味。同样仔猪也喜好甜味,在开食料内加蔗糖或甜味剂可促进断乳仔猪采食。在猕猴精料中加少许糖,可明显促进猴采食。在家禽方面,禽类味觉迟钝,饲料滋味对其采食量似乎没有多大影响,目前尚未发现有什么特殊气味能刺激其采食量。常用的饲料调味剂有:增味剂(palatability enhancers),如谷氨酸钠和核苷酸等;还有芳香掩盖剂(aroma masking agents)。另外,化学诱食剂(chemoattractants),如甘氨酸和甜菜碱的运用,调控动物采食活动,提高生产性能。
3.4调节一些激素水平,提高采食量
利用激素对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的加强或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提高采食量。如胰岛素加强葡萄糖利用和生脂作用,可促进单胃动物的采食;甲状腺激素增加代谢率,直接提高采食量;睾酮、孕酮促进合代谢,导致动物采食量增加。而由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许多单胺类物质能通过调控下丘脑NPY浓度,促进动物对饲料摄取。NPY可作为食欲增强剂外,还可以刺激GH的分泌,减少能量消耗,抑制排卵和性腺激素的释放。
4小结
摄食行为调节肽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其中的成员包括NPY、Leptin、Ghrelin、Orexin、MCH、AGRP、甘丙肽(Galanin)、POMC、CART和脑啡肽等。摄食调节肽之间以及调节肽与其他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尚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摄食调节肽的作用,对动物的摄食调节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动物的高产性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