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症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以长毛兔最易感染,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2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95%以上),断奶幼兔对该病毒有一定抵抗力,哺乳期仔兔基本不发病。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途径引起感染,其潜伏期48~72 h。
兔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的春秋季节及多雨潮湿季节多发,其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该病菌为条件性致病菌,30%~70%的健康家兔的鼻腔黏膜和扁桃体内带有这种病菌,平时其一般不致病,当条件恶化或家兔抵抗力下降时常引起发病。
1 发病情况
某兔场饲养长毛兔300多只,某日其中10多只80日龄仔兔突然发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喜饮水,体温40 ℃以上,灌服庆大霉素疗效不佳,第2 d上午死亡2只,随后发病数陆续增多。
2 临床症状
病兔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渴欲增加,体温升高达41 ℃以上,呼吸急促,皮毛无光泽,鼻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流出,肛门周围及后肢被粪便污染,病重者呼吸困难,腹泻,出现全身震颤、共济失调、转圈运动、头颈偏向一侧等神经症状。病兔临死前体温下降,气喘,四肢抽搐,最后尖叫几声便倒地死亡,死后鼻孔中流出泡沫样血液。
3 剖检变化
胸、腹腔内有淡黄色积液;心包积液,心外膜出血;肺表面有纤维素附着;肺严重充血、出血、水肿,切面流出多量红色泡沫状液体;肝肿大,呈紫红色,有出血斑;肾肿大,呈紫红色,呈花斑状,并见针尖状出血;胃黏膜脱落;肠腔充满气体,十二指肠显著肿大,外表见许多针尖状的红色出血点,剪开肠道见肠壁增厚,肠黏膜出血;淋巴结水肿。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兔肝脏、心血触片,瑞氏染色,镜检,见两极染色的球杆菌。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与巴氏杆菌病并发。
5 治疗
5.1 隔离病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状况,保持兔舍清洁干燥,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兔舍、用具、场地及环境用百毒杀(浓度为1∶600)进行消毒,1次/d,连用7 d。
5.2 假定健康兔立即用用病死兔内脏制成的甲醛灭活脏器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2月龄以下的肌注1 mL/只,2月龄以上的肌注2 mL/只。注射甲醛灭活脏器苗2 d后,再用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按说明进行紧急注射。
5.3 发病兔上午分别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和穿心莲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下午分别用氟苯尼考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用量遵照药品说明使用,1次/d,连用3 d。
5.4 日粮中加入左氧氟沙星,泰妙菌素,并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混饮,连用7 d,以增强体质,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