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中西结合治疗犊牛黄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11  来源:转帖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450

黄疸是指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其致病原较为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的症状不一。

黄疸症有阳黄疸和阴黄疸之分。阳黄疸是湿热、毒疫之邪外袭,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外泄,影响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皮肤及黏膜而发为黄疸;阴黄疸是寒湿所致。

1 发病情况

牛犊出生后第一天精神正常,大小便正常,第二天进乳量和吃乳次数减少,小便发黄、量少,大便稀溏,精神恍惚,呆立墙角或远离母畜,眼半闭,呼吸加快,强行哺乳时不食,按痢疾治疗无效。

2 临床检查

体重约40 kg,体温38.5 ℃,舌软而无弹性,舌苔黄腻,口腔黏膜发黄,眼结膜高度黄染。听诊,心跳86次/min、呼吸38次/min,小便量少、色黄、浓稠,大便稀溏而臭,患牛精神沉郁,无力,喜卧,无食欲。

根据临床症状、发病特点和用药结果,初步诊断为犊牛阳黄疸型黄疸。

3 治疗

治则以保肝解毒,利尿除湿为主,以清理胃肠,调节胃肠功能为辅。

结合西医理论及“轻、重、缓、急”之说,采用抗菌、消炎,保肝解毒,利尿除湿,清理胃肠,调节胃肠功能之法对症治疗。

3.1 由于病情严重,犊牛抵抗力差,为增加犊牛抵抗力先用西药治疗:10%葡萄糖500 mL、维生素C 20 mL、10%安钠咖5 mL、辅酶A 100U、三磷酸腺苷40 mg一次静注,同时肌注1%环丙沙星8 mL,每天一次。

3.2 为治愈本病,在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中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0 g、栀子8 g、大黄5 g、生地5 g、猪苓5 g、泽泻5 g、白术6 g、甘草3 g,加水150~200 mL煎至30~50 mL,滤渣,候温灌服,每天一次。

加减茵陈蒿汤解:茵陈利肝清热,去湿除黄为主药;辅以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加上猪苓、泽泻使湿热由小便排出;大黄通泄郁热,使湿热由粪便而下为佐药;白术健脾和胃,使脾胃纳能藏,化能收,此为使药。本方能清热利湿,使湿热从二便排出。健脾和胃则黄疸自退。

4 小结

用药当天夜里犊牛部分恢复食欲,时有哺乳。第二天精神好转,尿量增加,舌有弹性,再按上法用药一次。第三天犊牛哺乳量倍增,精神好转,小便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成形,口腔黏膜黄色基本消退,但眼结膜尚黄染,再按上述用药一次。第四天减去西药,用菌陈蒿加减汤连续用药3 d,黄退,痊愈。

5 体会

犊牛阳黄疸多因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湿,脾内郁,乃湿从火化郁热在里,上不能越,下不能泻,熏蒸遏郁上达于口而发黄,侵于肝则目黄,流于膀胱则尿黄。从现代兽医学来说,是胆红素因代谢障碍而存留于血中,循环全身,使黏膜黄染。

黄疸病虽由湿郁而成,但有寒热阴阳之不同。治疗时或用菌陈或不用菌陈,或配苦寒,或配辛辣,只要把握好病机,认准症候,用药合理就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炎热多雨季节应加强初产犊牛的饲养管理,确保其有适宜的生活环境。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