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附红细胞体
猪体内存在两种附红细胞体,一种是猪附红细胞体,另一种是小附红细胞体。后一种不发生致病作用,引起发病的是前一种,它能使猪发生一种热性病。
猪附红细胞体是这两种原虫中较大的一种,其直径平均为0.8 μm,最大的可达2.5 μm。通常的形态是环形,也有呈球形、杆状和芽状的。这些原虫通常依附于红细胞上,有时也游离于血浆中,其增殖是在红细胞内行二分裂萌芽法。
8.1 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病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其感染率较高。据调查,附红细胞体猪的感染率达80%~90%,人的感染阳性率可达86%,而鸡的阳性率更高,可达90%。但猪之外的其他动物发病率不高。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龄猪,仔猪和长势好的架子猪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母猪的感染较严重。患病猪及隐性感染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猪通过摄食血液或带血的物质可感染该病。间接传播可通过活的媒介,如疥螨、虱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子、蜱等)进行。注射针头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因素,在进行注射治疗或免疫接种时,同窝猪共用一只针头可造成附红细胞体的人为传播。附红细胞体可经交配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在所有的感染途径中,吸血昆虫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附红细胞体病由多种因素引发,应激是导致本病暴发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该病只发生于抵抗力差的猪,分娩、过度拥挤、长途运输、恶劣天气、饲养管理不良、更换圈舍或饲料霉变及感染其他疾病时猪群亦可暴发此病。
8.2 临床症状 母猪的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达42 ℃),厌食,偶见乳房和阴唇水肿,患病母猪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猪衰弱,黏膜苍白及出现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患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时,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8.3 剖检变化 死胎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凝固不良,肝肿变性,呈黄棕色,淋巴结水肿,体腔积液,个别黄疸。
8.4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用具清洁,减少不良刺激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
夏秋季节要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只。在实施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操作时,应注意更换器械及加强消毒。购入猪只应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猪只预防药物,可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添加剂或每千克饲料添加90 mg阿散酸或45 mg洛沙砷,连用30 d。
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有多种,但有特效的不多。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常伴发其他继发感染,因此必须辅以其他对症治疗才可获得较好疗效。对症治疗可用血虫净,每千克体重5~10 mg,将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注,1 d一次,连用3 d;咪唑苯脲,每千克体重1~3 mg,1 d一次,连用2~3 d;抗生素,肌注或静注;新砷矾纳明,每千克体重10~15 mg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