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种鸭禽霍乱 鸭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23  来源:四川畜牧兽医杂志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222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鸭病毒性肠炎,其多发于成年鸭。病鸭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以腹泻、下痢、流泪、两腿麻痹、两脚无力及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特征。鸭霍乱俗称“摇头瘟”,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鸭症状是突然发病,下痢,出现急性败血症。

鸭瘟多以隐性或慢性为主,其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均不明显;后者发病急,来势猛,病理变化比较典型。

1 临床症状

鸭群采食量下降,产蛋量降低,早期突然死亡,后期部分鸭羽毛松乱、无光泽,湿毛现象严重,一旦出现精神萎靡,则很快死亡,且多在夜间或在水池中突然死亡。拉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湿乱或结块,严重的肛门肿胀、外翻,泄殖腔充血、水肿等。极少数表现为慢性经过,病鸭出现精神沉郁,不愿走动,离群呆立,口、鼻流黏液,呼吸困难,叫声嘶哑,眼睑充血等症状。

2 剖检变化

心包积液,心包膜、心肌及冠状脂肪点状出血。肝肿大,表现有针尖状出血点或灰白色坏死点。整个肠道黏膜充血、出血,以直肠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小肠中段有环状坏死性出血,有的有枣核样溃疡;直肠末端与泄殖腔交界处有黄色溃疡性假膜;泄殖腔充血、外翻。母鸭卵巢滤泡增大,卵泡发育不整齐,充血、出血,有的发生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公鸭生殖器充血、外翻,形成掉鞭。有的食道黏膜有纵向排列的黄白色颗粒,剥离后留下溃疡斑痕。

3 诊断

3.1 涂片镜检 取病死鸭的心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发现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鸭的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和普通肉汤培养基,置37 ℃恒温培养24 h。结束肉汤培养基轻度混浊,放置后有黏稠沉淀;鲜血琼脂培养基上长有表面光滑、隆起的灰白色半透明露珠样菌落,其边缘整齐,周围不溶血。分别涂片用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

3.3 病毒分离鉴定

3.3.1 病料处理 采取病死鸭的肝、脾组织,按1∶5加入生理盐水研磨成浆后反复冻融三次,离心,吸取上清液,加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 000 IU/mL)在37 ℃下处理30 min,做无菌检测后冷冻备用。

3.3.2 病毒分离 绒毛尿囊膜接种10日龄非免鸭胚10枚和尿囊腔接种9日龄鸡胚3枚。结果接种24 h内无死亡,8枚鸭胚于72~118 h内死亡。

3.3.3 病毒鉴定 进行荧光抗体试验和PCR快速检测,结果为阳性。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病例为禽霍乱和鸭瘟混合感染。

4 治疗

加强日常管理与消毒。病鸭立即隔离和淘汰,定期对鸭场和工具进行消毒。

立即紧急接种疫苗。全群紧急注射鸭瘟弱毒疫苗4羽份/只,同时注射浆炎康1.0 mL/只,控制禽霍乱。另在饲料中加入加味清瘟败毒散和激蛋散清瘟排毒、抗菌消炎、修复卵巢。

5 分析

5.1 发病地区养殖密集,人员流动较频繁,消毒不彻底,环境污染严重,加之有的养殖场鸭瘟免疫不到位或免疫剂量不足与方法不当,导致鸭瘟抗体水平低。鸭群产蛋初期,若免疫力低下,管理不慎就易引起发病。所以,种鸭产蛋前必须进行鸭瘟加强免疫。为确保免疫效果,建议免疫剂量加倍。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早送检。

5.2 秋季是禽霍乱的高发季节,对此应加强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场地消毒,并供给鸭只优质饲料,满足其对营养的需要。易感季节提前使用药物预防。有条件的在种鸭开产前用自家疫苗进行免疫。

5.3 本次主要采用鸭瘟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在控制鸭瘟的基础上对禽霍乱进行治疗。据资料报道和临床试验证实,鸭瘟疫苗紧急免疫后3 d即可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在控制鸭瘟的情况下配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效果显著。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