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温氏研究院 招丽婵,张继亮,邓雨修,王东东,苏润环,李春梅,田小艳)
仔猪先天性震颤是指仔猪出生不久即出现的一种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挛缩的疾病。一窝仔猪中有的部分发病,有的整窝发病,其发病死亡率可达100%。
1 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传染性,只在仔猪新生期间发生,成年母猪多为隐性感染,各品种间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别,新生仔猪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通过胎盘直接感染仔猪。同一感染猪群中,早期出生的仔猪症状较严重,而后出生的症状比较轻微。有报道认为本病在成年猪间可发生迅速的水平传染,交配可使公母猪间发生感染。
2 分类及病因
先天性震颤可由先天遗传因素、感染性疾病、毒素等诱发。
目前该病可分为AI-AV型和B型,其中前者肉眼可见明显病变,大脑、脊髓可见显微镜变化,而后者无明显可见变化。AI型和AII型先天性震颤是因母猪怀孕10~50 d,胎儿发育时期感染病毒所致。AI型先天性震颤由典型猪瘟引起,病猪体内带毒90 d,体外散毒56 d。AII型先天性震颤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类型,前期研究认为本型是一种未知的、大小约为20 nm的似立方体病毒引起的。动物回归实验、原位杂交和PCR等实验表明引起AII型先天性震颤的病原与圆环病毒和髓磷脂异常或缺陷有关,本型同时伴发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AIII 型先天性震颤是重要的遗传类型,是一种隐形的伴性遗传,主要发生于雄性的长白猪,镜检结果显示患病猪髓鞘形成中神经纤维的减少。AV型先天性震颤则是因母猪怀孕45~79 d接触敌百虫等杀虫驱蚊药和有机磷制剂所致。B型先天性震颤的发生原因目前尚未知。
多病原单一或混合感染、营养代谢、隐性遗传病等均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引发该病的原因具有地域性差异,繁殖障碍不仅与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有关,而且其与母猪孕期营养不良有关,如维生素和无机盐缺乏,磷、钙比例失调等。隐性遗传病、仔猪低血糖症、仔猪缺氧症等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3 临床症状与诊断
不同类型的先天性震颤其临床症状各异。
典型猪瘟引起的AI型先天性震颤具有死亡率高、感染期长、患病率低的特点,该型不存在性别和品种差异,一般不会在整窝仔猪中发生,患病仔猪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无力站立,常饥饿而死。AII型先天性震颤仔猪整窝发病率高,初生小猪患病率超过80%,其发病时间持续,但死亡率和复发率相对较低。AIII型先天性震颤具有遗传性,主要发生于雄性长白仔猪,患猪后腿及臀部弯曲,后肢肌肉强直性痉挛,后肢分开,似犬坐姿势,头部及上半身震颤严重,同胎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成年长白猪也可表现出轻微的震颤症状。AIV型先天性震颤常致英国黑背猪中25%的同窝仔猪持续感染和再复发,其死亡率高。AV型震颤为同窝仔猪的长达一个月的高比率感染和暴发,90%~100%的同窝仔猪表现为有节律地震颤、绊跌跌倒和吮乳困难。B型先天性震颤目前认为并无解剖学和明显的显微镜检查变化。
本病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作出诊断。
首先运用流行病学信息统计和基本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该病进行初步分型诊断,如猪瘟抗体水平检测,II型圆环病毒的监测及品种、性别发生率信息统计分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尸体剖解,对中枢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如发现小脑髓鞘明显形成不全等即可确诊。引起该病的原因复杂,目前尚无简单、高效的确诊方法。
4 预防与治疗
目前该病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发病率和提高存活率。
4.1 预防 引进种猪时,要了解产地疫情,不从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引种。加强种公、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证青绿饲料的供应,母猪妊娠后期注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微量元素的补充。仔猪一旦发病,应将父系公猪淘汰更换,同窝发病仔猪不应再留作后备猪,以避免隐性遗传发生。
此外,此病可能是猪瘟、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母猪妊娠期慎用活疫苗,避免病毒侵害猪的脑神经系统而诱发该病。
4.2 护理 患病仔猪多因吃不上奶或行动困难而被饿死、压死、踩死,饲养员要加强对仔猪的护理,帮助仔猪找到奶头,使其尽早吃到初乳;患病严重的仔猪要定时进行人工哺乳,先喂初乳,2~3 d后喂奶粉,按1∶3的比例把奶粉与葡萄糖混在一起,加水煮沸候温后,用奶瓶喂,每2~3 h喂1次。精神状态良好、行动困难的病仔猪,在两腿间系上细绳,让其缓慢站立吮奶。另外,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不良刺激。恒定的温度有助于仔猪的康复,一般最佳温度保持在31 ℃左右。
4.3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猪场如无法淘汰病猪,可用硫酸阿托品、樟脑硫酸钠减缓神经症状。
对母猪可用钙粉或蛋壳、何首乌粉混合拌料喂,以增加乳汁钙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