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特种养殖 » 正文

家兔流行性腹胀病的诱因和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17  来源:中国畜牧招商网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351

1基本特点

1.1流行特点。笔者于2004年5月2日以来,陆续在本省及周边地区发现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春秋两季多发,各年龄和品种均可感染,以1~3月龄的幼兔为甚。尽管有地方性流行性,但同一地区兔场间有很大差异。饲养管理较好的兔场很少发病。而卫生和管理不善的兔场发病率较高。

1.2临床症状。以胃肠鼓气为主要外部特征。患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变化不明显;粪便不整,有的腹泻,有的便秘,有的排出胶冻样物;腹胀如鼓,腹部触诊有的有硬物,晃动兔体有流水声。病程一般3天左右,难以自愈。所用一般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效果均不明显。

1.3病理剖检。胃部鼓胀,上气下水,胃粘膜脱落,有的出现溃疡斑;小肠充满气体和稀薄内容物,部分肠臂出血和水肿;盲肠高度充气,内容物多数干硬;结肠和直肠多数充满胶冻样物,肠壁高度水肿。个别患兔肝、肾、脾肿大出血,肺淤血或出血。

2.诱因

2.1消化道冷应激。河北某兔场2008年2~3月1~3月龄的幼兔发生了以腹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该场有兔舍11栋,分别由11个饲养员管理。奇怪的是,其中6栋严重发病(发病率60%以上),3栋较轻(发病率20~30%%),2栋没有发病(发病率0%)。饲料相同,饲喂制度相同,为什么发病率有如此大的差距?经过认真查找原因发现,该场生产的饲料制粒后直接装袋,水蒸气在袋子表面凝聚而使部分饲料结冰。凡是发生疾病的车间均直接饲喂受到冰冻的饲料,而那些没有发病的车间的饲养员均将结冰的饲料检出,而发病较轻的车间饲喂了部分受冻饲料。

2.2采食过量。2007年9月,河北省某饲料厂反映,使用该厂的部分兔场的幼兔发生了以腹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笔者走访了10余个饲喂同一种饲料的兔场,发现凡是发生疾病的兔场,基本上是自由采食。而没有发生疾病的兔场,均为定时定量,喂料量约为自由采食的80%。随即笔者进行了试验,用同一种饲料,一部分自由采食,一部分限饲到80%。结果复制了生产中的现象。几年来很多兔场也出现类似现象,凡是自由采食的,均可能发病,而控制采食量却较好地控制该病。

2.3饲料发霉。2007年5月,某兔场的幼兔发生了以腹胀为主要特征疾病,死亡严重。笔者对其饲喂的颗粒饲料进行霉菌培养,每克含有霉菌数量10万以上,远远超过了限量上限。当更换了发霉的粗饲料(花生皮)之后,本病得到逐渐控制。

2.4突然换料。2008年5月,一些兔场在使用某饲料厂的饲料后发生了流行性腹胀病。兔场认为饲料有问题。但使用同一饲料的其他绝大多数兔场均没有发生类似疾病。经了解,该兔场没有经过饲料过渡,直接更换饲料导致该病的发生。

2.5其他疾病。在笔者诊断的众多流行性腹胀病中,很多病例是混合感染,包括与大肠杆菌、球虫、魏氏梭菌、巴—波氏杆菌等。

2.6环境应激。笔者在几年中所诊断流行性腹胀病,由于环境应激而诱发的病例不在少数。包括断乳应激、气候突变、转群或长途运输等。

3.病因分析

可以肯定,流行性腹胀病是一种由特定病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的病原菌。从患病兔消化道中分离的单一细菌不能复制该疾病。是否有某种病毒或其他病原菌的存在,有待研究。

通过以上生产实践中发现的6点诱因可以看出,流行性腹胀病的诱发因素多而复杂。但是,笔者发现,凡是发病的兔场,多数是经验不足的新上兔场或管理不善的兔场。特别是卫生条件较差,湿度较高和饲料质量存在一定问题的兔场。笔者指导的几个较规范的兔场,尽管周边多个兔场均发生了该病,但他们的家兔却安然无恙。说明家兔的健康状况是基础,饲料是薄弱环节,饲养管理是关键。

通过上百例的分析,笔者认为,凡是影响消化道内环境的因素,均可导致家兔的消化机能失常,进而诱发流行性腹胀病的发生。因此,消除消化道内外应激因素,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4.防治措施

笔者曾经采用多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均对该病没有明显疗效。而采取综合措施,疾病得到较好控制:

4.1控制喂量。对患兔先采取饥饿疗法或控制采食量,在疾病的多发期1~3月龄的幼兔限制喂量(自由采食的80%左右)。

4.2大剂量使用微生态制剂。平时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以保持消化道微生态的平衡,以有益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侵入和无限繁衍。当疾病高发期,微生态制剂加倍。当发生疾病时,直接口服微生态制剂,连续3天,有较好效果。

4.3搞好卫生。尤其是饲料卫生、饮水卫生和笼具卫生,降低兔舍湿度,是控制本病的重要环节。

4.4控制饲料质量。一方面饲料营养的全价性;二是饲料中霉菌及其毒素的控制;三是饲料原料的选择,尽量控制含有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和使用比例;四是适当提高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五是尽量缩短饲料的保存期,控制保存条件;

4.5预防其他疾病。尤其是与消化道有关的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魏氏梭菌病、沙门氏菌病、球虫病和其他消化道寄生虫病。

4.6加强饲养管理。规范的饲养,程序化管理,是控制该病所需要的。减少应激,尤其是对断乳小兔的“三过渡”(环境、饲料和管理程序),减少消化道负担,保持兔体健康,提高动物自身的抗病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生疾病,在采取其他措施的同时,放出患兔活动,尤其是在草地活动,可使病情得到有效缓解。由此得到启发,采取“半草半料”法,也不失为预防该病的另一途径。

此外,国内外学者采取药物防治取得较好效果。如复方新诺明(薛家宾)、恩拉霉素(林毅)、溶菌酶(鲍国连)、金霉素(欧洲)等。由于该病是多因素所致,多管齐下比单一措施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