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羊痘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1-07  来源:河南科技报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322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羊体温升高,在腹股沟、腋下、会阴、耳内侧等无毛和少毛部位出现丘疹和结节。该病对养羊业危害极大,国际兽疫局将羊痘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近年来,由于各地连年开展接种免疫,多数病区的疫情有所收敛,但基于未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疫情一直延绵散发。给养羊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羊痘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对疫情监测、报告和管理不严,疫点出现后未能适时报告或通报,也未进行封锁隔离,让病羊自由活动或将病羊随意出售。

二、未将羊痘列为产地、市场和流通环节上的主要检疫或免疫对象,病羊或带毒羊任意流动,甚至被长距离贩运。

三、仅靠接种疫苗这一预防办法,而且未做到合理科学的免疫,如免疫范围过小且未连续数年包围免疫,被免疫对象不分病、健羊,只给大羊免疫,接种时间、部位、方法和疫苗保管不当等。

四、卫生管理不严,在最容易造成羊痘恶性循环的共牧草场未建立动物防疫、检疫制度,并往往忽视境内其他养羊场(户)的卫生监督检查和与之建立协同防控关系。

五、未采取扑杀病羊和对疫点严密消毒彻底消灭疫源的手段。

六、没有做到规范化、目标化管理,未统一组织区域性联防和羊痘防疫责任制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防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疫情测报网络,普查疫情。要定期(结合春、秋季接种预防)和不定期(在重点地区)进行疫情普查,摸清发病范围、危害程度,并对疫源或病羊流向及时跟踪调查,准确掌握疫情程度及疫情动向,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大面积布防、设防提供科学依据。各地要严格执行自下而上的疫情常年监测报告和月报、年报制度,一旦发现疫情,除及时报告和通报外,立即进行隔离封锁,彻底扑杀病羊,限制羊群流动,禁止上市交易,无害化处理病死羊和严格对被污染的场地、物体消毒,并对健康羊紧急接种预防,尽快清除疫点,有效控制疫情恶性蔓延。

二、大面积接种预防,实行科学免疫,尽可能提高羊的群体免疫保护率。一方面要对新、旧疫点,疫区以及受威胁区采取连续3年以上高密度包围免疫的办法,另一方面实行科学免疫,确保免疫质量,如将接种免疫的重点放在易感性最强的小羊(尤其是当年羔羊)、纯种细毛羊以及新入境或未曾发生过病的羊身上,同时做到低温运输和保存疫苗,以春季大面积接种预防为主,辅之以常年补针,并严格执行皮内接种和按剂量注苗等技术操作规程,以提高羊的群体免疫效率。

三、加强流通等环节上的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和长距离传播。要本着 “运输检疫突出公路检疫,市场检疫突出活畜检疫,产地检疫突出到户检疫”的原则,把羊痘列为各个检疫环节被检疫的主要对象,凡上市或运输的羊必须持有产地检疫证、运输检疫证及羊痘免疫注射证,无证或证畜不符者必须进行重检和补免后方准上市交易或承运。

四、建立共牧草场和混牧羊的兽医卫生管理制度,消除羊痘防疫、检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共牧羊群的来源范围和区段,分别由相关的若干个村或县(市)的畜牧兽医站及乡村干部统一组织力量,定期深入共牧地带进行防疫和检疫,堵塞在防疫中长期存在的漏洞,阻止疫情的交替和迁延传播。

五、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培训基层防疫队伍。鉴于基层防疫人员更换较为频繁,防疫人员对羊痘知识缺乏等问题,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求得诸方面对防控羊痘重要性的共识,增强乡村干部和饲养配合羊痘防控的自觉性,提高基层兽防人员综合防控羊痘的技术素质。

六、贯彻兽医法规,坚持以法制疫。要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和羊痘防控技术规范,严格执行此规范所规定羊痘防控的多项行政措施和技术要求,积极将羊痘防控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为有效控制羊痘疫情乃至最终消灭羊痘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