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偶蹄家畜的急性传染病,山羊、绵羊都可患此病,有时还可以传染给人,正因为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因此,我们必须百倍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以保证农牧业的正常发展。
【病 原】
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核酸类型为单股核糖核酸(RNA),病毒粒子呈球形,不具有囊膜。目前已知有7个主型,即A型、O型、C型、SAT型(南非)I型、SAT(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及Asia(亚洲)I型。同一血清型又有若干不同的亚型。各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免疫性,同一血清型内各亚型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具有相当易变的特征。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水疱皮以及淋巴液中。发热期,病畜的血液中病毒含量高,而退热后在乳汁、口涎、泪液、粪便、尿液等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口蹄疫病毒对日光、热、酸碱均很敏感。常用的消毒剂有2%氢氧化钠溶液,20%~30%的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和4%碳酸氢钠溶液等。
【病的传染】
主要传染来源为患病家畜,其次为带毒的野生动物(如黄羊)。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以经眼结膜、鼻黏膜、乳头及皮肤伤口传染。如果人或健羊接触了病畜的唾液、水泡液及奶汁,都可能受到传染而发病。狗、猫、鼠、吸血昆虫及人的衣服、鞋等,也能传播本病。
【症 状】
绵羊和山羊病的潜伏期为1~7d,平均2~4d。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跛行。口腔的水泡多发生在口膜,舌上水泡少见。山羊口腔病变比绵羊多见,水泡多发生在硬腭和舌面上。母羊常流产。蹄子的水泡小,不象牛那么明显。
乳用山羊有时可见乳头上有病变,奶量减少。
哺乳羔羊特别容易得病,多发生出血性胃肠炎。也可能发生恶性口蹄疫,由于急性心脏麻痹而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
【剖 检】
口腔病变在绵羊、山羊有所不同。小羊有出血性胃肠炎。患恶性口蹄疫时,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烂斑和溃疡形成,心脏舒张脆软,心肌切面有灰红色或黄色斑纹,或者有不规则的斑点,即所谓“虎斑心”。
【诊 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比较特征,易于辨认,结合流行病的分析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常须作实验室检验。但应注意与羊痘相区别。羊痘的面部病灶多见于皮肤,很少见于口腔黏膜。蓝舌病、口疮、溃疡性皮肤炎及腐蹄病都不产生水泡,因而容易区别诊断。
【预 防】
1.无病地区严禁从有病国或地区引进动物及动物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检出阳性动物时,全群动物销毁处理,运载工具、动物废料等污染器物应就地消毒。
2.无口蹄疫地区,一旦发生疫情,应采取果断措施,对患病动物和同群动物全部扑杀销毁,对被污染的环境严格、彻底消毒。
3.口蹄疫流行区,坚持免疫接种。用当地流行毒株同型的口蹄疫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接种动物。由于牛、羊的弱毒疫苗对猪可能致病,安全性差,故目前已改用口蹄疫灭活疫苗。
4.当动物群发生口蹄疫时,应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实施隔离封锁措施,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末发病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治 疗】
羊只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10~14d可望自愈。为促进病畜早日康复,缩短病程,特别是防止感染和死亡,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及时对病羊进行治疗。
对病羊首先要加强护理,例如圈棚要干燥,通风要良好,供给柔软饲料(如青草、面汤、米汤等)和清洁的饮水,经常消毒圈棚。在加强护理的同时,根据患病部位不同,给予不同治疗。
1.口腔患病 用0.1%~0.2%高锰酸钾、0.2%福尔马林、2~3%明矾或2%~3%醋酸(或食醋)洗涤口腔,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碘甘油或l%~3%硫酸铜,也可撒布冰硼散。
2.蹄部患病 用3%臭药水、3%煤酚皂溶液、1%福尔马林或3%~5%硫酸铜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消毒软膏(如1:1的木焦油凡士林)或10%碘酒涂抹,然后用绷带包裹起来。最好不要多洗蹄子,因潮湿能够妨碍痊愈。
3.乳房患病 应小心挤奶,用2%~3%硼酸水洗涤乳头,然后涂以消毒药膏。
4.恶性口蹄疫 对于恶性口蹄疫的病羊,应特别注意心脏机能的维护,及时应用强心剂和葡萄糖注射液。为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感染,也可以肌内注射青霉素。
口服结晶樟脑,每次lg,每天2次,效果良好。而且有防止发展为恶性口蹄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