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双腔吸虫病(复腔吸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0-23  来源:转帖  作者:星星  浏览次数:1773

双腔吸虫病又称复腔吸虫病,是由双腔吸虫寄生于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由于虫体比肝片吸虫小得多,故有些地方称之为小型肝蛭。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特别是在西北及内蒙各牧区流行比较广泛,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远较片形吸虫为高,绵羊和山羊都可发生,对养羊业带来的损害很大。人也可被感染。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病原是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dendri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

1.矛形双腔吸虫 虫体扁平、透明,呈柳叶状(矛形),肉眼可见到内部器官,长7~10mm,宽1.5~2.5mm。虫体最大宽度在中央部分稍偏后,前端尖狭,后端圆钝。新鲜标本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色。有口、腹吸盘各一个,睾丸两个。睾丸前后斜向排列,稍分叶或呈不规则圆形。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中央部两侧。虫体后半部几乎全被曲折的子宫所充满。子宫内充满虫卵。

虫卵呈椭圆形,暗褐色,卵壳厚,两边不对称,长为38~45μm ,宽22~30μm ,卵内有发育成的毛蚴。虫卵抵抗力很强,能在50℃经一昼夜不死。l8~20℃干燥一周,仍有生命力。-23℃尚不会被杀死,并能耐受-50℃的低温。因此在高寒牧区本病广为分布。

2.中华双腔吸虫 虫体扁平、透明,腹吸盘前方体部呈头锥样,其后两侧较宽,呈肩样突起;体长3.5~9mm、宽2.03~3.09mm。两个睾丸呈不正圆形,边缘不整齐或稍分叶,并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之后为卵巢。虫体后部充满子宫。虫体中部两侧为卵黄腺(图3—15 )。

虫卵与矛形双腔吸虫卵相似。

【生活史】

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虫卵随胆汁流入肠道,从粪便排出。含有毛蚴的虫卵被陆地蜗牛吞食,毛蚴即在肠内从卵中孵出,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脏发育,脱去纤毛,变成第一代胞蚴(母胞蚴),又发育成第二代胞蚴(子胞蚴),然后在第二代胞蚴体内发育成尾蚴。以后尾蚴从第二代胞蚴的产孔逸出,沿大静脉从肝移行到蜗牛的肺,再到呼吸腔,尾蚴在此集中起来,形成尾蚴囊群,称为胞囊(每个胞囊含有100~300个尾蚴)。胞囊经呼吸孔排出体外,黏附在植物或其他物体上。当第二中间宿主蚂蚁吞食尾蚴形成的黏团时,在蚂蚁腹腔内即发育成囊蚴(图3—16)。当羊吞食含有囊蚴的蚂蚁时,即感染复腔吸虫病。感染以后,在羊体内经72~85d发育而成熟。

【症 状】

病羊表现因感染强度不同而有差异。轻度感染时,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黏膜发黄,颌下水肿,消化反常,腹泻与便秘交替,逐渐变为消瘦,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剖 检】

尸体剖检时,可在肝脏内找到虫体。当虫体寄生多时,可引起胆管卡他性炎症和增生性炎症,胆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眼观大、小胆管变粗变厚,可能成为肝脏发生硬变肿大,肝表面形成瘢痕;胆管扩张。

【诊 断】

生前主要采用水洗沉淀进行粪便检查的方法发现虫卵。死后剖检可用手将肝脏撕成小块,置入水中搅拌,沉淀,细心倾去上清液,反复数次,直至上清液清朗为止,然后在沉淀物中找出双腔吸虫虫体。

【预 防】

1.以定期驱虫为主,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羊的抵抗力,并采取轮牧消灭中间宿主和预防性驱虫。

2.消灭中间宿主可采用下列各种办法:

(1)发动群众检捉蜗牛,或养鸡消灭蜗牛和蚂蚁。

(2)铲除杂草,清除石子,消灭蜗牛及蚂蚁的孽生地。

(3)化学药品消灭蜗牛:用氯化钾20~25g,能够杀死蜗牛60%~90%。

3.对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处理,以杀灭虫卵。

【治 疗】

1.海涛林 用量按0.05g/kg体重计算。配成1/15的水溶液,每只羊灌服20~40ml。驱虫率可达100%,而且安全,因而被认为是治疗双腔吸虫病的理想药物。

2.六氯对甲苯 绵羊常用有效量为250g~300g/kg体重,配成30%悬浮液,经口投服。

3.吡喹酮 65~80mg/kg体重,口服。

4.噻苯唑 150~200mg/kg体重,口服。

5.盐酸吐根素 用药0.003g/kg体重,配成1%~2%的溶液,皮下或静脉注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