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髓丝状虫病又称摆腰病、趔腰病,为山羊及绵羊的共患病,在夏末秋初容易发生。因为病的主要特征是腰部无力,走路摇摇摆摆,故陕北群众称之为“趔腰病”。本病在陕西普遍发生,湖北及河南也有报道。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是由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的微丝蚴引起的。成虫虫体呈长线状,多为灰白色,长4~8cm,宽0.5~0.7mm。
【生活史】
本病的中间宿主为蚊子。当特种蚊子吸刺病牛时,微丝蚴即进入蚊体内。经过在蚊体内发生变态后,再于咬刺时传给绵羊或山羊。以后微丝蚴进入羊的腹腔内,部分可以达到脑及脊髓,而破坏重要的中枢神经组织,使羊发病。
【症 状】
根据寄生虫侵入的部位、日数和破坏程度的大小而不同。
急性:病羊突然卧倒,不能起立。眼球上转,颈部肌内强直或痉挛,而且表现倾斜(图3—24)。健肢抓蓐草, 呈现兴奋、骚乱及叫喊等神经症状。有时可见全身肌内强直,完全不能起立(图3—25)。由于卧地不起,头部又不住抽搐,致使眼皮受到摩擦而充血,眼眶周围的皮肤被磨破;呈现显著的结膜炎,甚至发生外伤性角膜炎。
慢性:腰部无力,步态踉跄,或横卧地上不能起立,但食欲及精神均正常。时间长久时,则逐渐发生褥疮,食欲亦逐渐下降,病羊消瘦、贫血,终至发生死亡。
图3—25 全身肌内强直,不能起立
疾病最常发生于一个后肢,有时见于同侧二肢。在此情况下,可以继续正常生活,但大半遗留歪屁股及斜尾巴症状。走起路来身体呈歪斜姿势,例如向南走时,可能头向东南而尾向西北,或者相反地头向西北而尾向东南。如果路面不平,一不小心即可能跌倒,但立刻又可自行起立,继续前进。在这种情况下,病羊可以随群放牧,奶量亦不降低,仍有继续保留价值,只是对于羊群的外观稍有影响而已(图3—26、3—27)。
图3—26 右后肢麻痹,常呈犬坐姿势 图3—27 右后肢麻痹可勉强行走
【剖 检】
尸体解剖变化完全限于脑及脊髓。脑部变化比脊髓轻微。眼观变化不如病理组织学变化显著。 1.眼观变化 脑脊髓的病变部分稍带黄褐色,脊髓的病变主要见于表面,脑子病变则见于内部,有时可在内囊及豆状核附近看到明显而浮肿的黄色软化灶。有时由于脑组织的显著软化,致切面上呈现海绵状。脊髓液不太混浊。
2.组织学变化:
(1)脊髓变化:主要位于一侧,而且多在腹侧。主要变化是在白质部分。灰质的变化很轻,多由白质变化的蔓延所引起。
脊髓的病变没有一定位置,可任意发生于数个脊节。根据统计,以颈部脊节的变化较多。病变部的特征是呈现大的裂缝,裂缝内有大量圆形脂肪颗粒细胞,这是脊髓软化的现象。以后,随着变性的神经细胞和纤维的消失,脂肪颗粒细胞亦消失,而胶质组织开始增生,因此在该部见有密集的原始胶质组织。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则血管壁的结缔组织增生,发生肥厚;增生的胶质组织显著收缩,胞核减少。所以只能看到纤维密集交织,形成所谓胶质组织性瘢痕组织(硬化)。
无论在急性或慢性病例,均由于白质病变部分的神经纤维消失,当用脂肪染色或髓鞘染色时均不着色,故很容易发现病变部分。
(2)脑髓变化:病变也是发生于白质部分。其特征是在导水管及脑室上皮细胞下面的血管周围,发现有套状淋巴球浸润,以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消失;此种变化以在脑侧室前半部的基底附近比较多见。
【预 防】
(一)增强防蚊工作
1.养绵羊和山羊的地方应该距离养牛处远一些,但在实践中困难颇多,最好在蚊子发生时期,将种公羊、小羊和干奶母羊赶到高原地带去放牧。
2.畜舍要明亮、干燥,排水良好,设置窗纱。羊在傍晚入舍以前,先给舍内喷洒杀虫剂或进行熏蚊工作。
(二)在发病前杀死体内感染之虫体
在寄生虫未达到脑和脊髓以前,注射海群生、锑剂或砒素剂杀死虫体。从感染虫体直到疾病发生时,潜伏期最短为15d,普通为20~30d,故于蚊子发生时期,每20~30d中,进行2~3次预防注射。
锑剂的预防注射量是5~6mg/kg体重,分二次注射。
【治 疗】
必须及早进行治疗,才能获得效果。
(一)对症疗法
1. 将病羊隔离于清洁干燥处。用冰水灌注头部,以肥皂水或微温水灌肠。
2. 注射4%的乌洛托品及复方安基比林,并进行输液。
3. 给予泻剂,可用硫酸钠80~100g溶于1 000ml水中灌服,或者灌服人工盐70~100g。
4. 不能起立时,应垫以大量蓐草,并时常更换位置及翻转身体,或用吊带吊起,以防发生褥疮。
5. 给接地的眼部施用绷带,以免磨碰而发生损伤。
6.不全麻痹时,应给以镇静剂。初期行刺激疗法(如涂擦刺激剂,或用柔软干草摩擦患肢),亦可获得相当效果。
(二)病因疗法
1.灌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hetrazan,海群生) 每次10mg/kg体重,1日3次,连用两日。或者20mg/kg体重,每日1次,连给6~8次。此药对成虫、幼虫和微丝蚴都有效。根据实践经验;成年奶羊每次1.5~2.0g,青年奶羊每次0.75~1.Og,拌在精料中喂给,每日两次,连续7~12d,疗效相当可靠。如果剂量较小,容易留有后遗症。
2.肌内注射左噻咪唑(levamisole,左咪唑) 用量为每次10mg/kg体重,每日1次,连用7d,治愈率77%。也可内服。
3.静脉注射4%吐酒石(酒石酸锑钾) 或吐酒石钠 剂量按8mg/kg体重计算,分为3~4次, 隔日注射一次。此药仅对微丝蚴有效。在有了上述两种药物以后,本法已较少采用,因为静注不如肌注口服方便。
遇到严重病例时,注射次数可以超过3~4次,直到痊愈或死亡为止。第3~4次以后的用量可按照其最大剂量。
在紧急情况下,亦可每日1次,连续注射。我们用普通药用吐酒石(即酒石酸锑钾)配成4%的溶液应用,亦获得良好效果。
为了避免药液外漏,在作静脉注射时,应该静静地施行。
(三)治疗牛的指状丝虫病:对血液中有微丝蚴的牛,皮下注射海群生,剂量按每10mg/kg体重计算,每日3次,连用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