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腺胃炎是由多种因素(诱因+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腺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症状,2007年世界禽病大会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病原一直没有确切的认定,但在所有发生腺胃炎的鸡群中都能分离出病毒,所以暂定名为“病毒性腺胃炎”。
一、流行情况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季节更替时发病率高,尤以秋转冬时损失更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发病日龄不定,最早在3日龄的雏鸡中就可以表现,在16周的种鸡也时有报道。但发病日龄多集中在10~60日龄。
全国各地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但该病的发生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即发病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发病的鸡群大多来源于同一个种鸡场或同一品系的鸡种。
二、致病因子
(一)非传染性因素
日粮中所含的生物胺(组胺、尸胺、组氨酸等) 日粮原料如受细菌分解的鱼粉、豆粕、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这些生物胺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饲料条件 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低、维生素缺乏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霉菌毒素 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坏死;桔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腺胃相连接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黏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损伤,腺胃肿大,黏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黏膜出现坏死。
(二)传染性因素
鸡痘 尤其是眼型鸡痘是诱发腺胃炎的重要原因。
不明原因的眼炎 如传支、传喉、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生。
另外,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可能也是该病的诱因,如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等。
三、临床症状
鸡群在发病之前,一般都生长良好,一旦发病,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缩头、垂翅、排白色稀粪、料便,采食量下降,生长不良,病鸡体重比正常体重下降40%~ 75%;最后病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耐过鸡大小、体重参差不齐。
有些鸡群还表现出严重贫血。有些鸡群表现咳嗽、甩鼻等呼吸道症状。
该病病程比较长,一般为10~15天,长者可达35天,发病后5~8天为死亡高峰,发病率可达7%~28%,死亡率为4%~50%不等,当有严重继发感染时,死淘率更高,恢复后鸡群生长不良,蛋鸡产蛋无高峰。
四、剖检变化及诊断
解剖可见腺胃肿胀、充血出血;乳头水肿、基部呈粉红色, 周边出血;指压有暗灰色液体流出;后期乳头溃疡、凹陷、消失。肌胃瘪缩,肌肉驰软。肠道黏膜脱落并充满未消化的饲料,后期肠道空虚。胸腺、胰腺、法氏囊严重萎缩,部分病鸡肾肿大,有尿酸盐。当有细菌病继发感染时,肝脏肿大、有坏死点。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
五、防治措施及用药体会
(一)防治措施
针对主要病原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有助于将该病发病率控制在最低。同时要控制日粮中各种霉菌、真菌及其毒素对鸡群造成的各种危害,此外日粮中的生物源性氨基酸,包括组胺、组氨酸、尸胺等的控制也是降低鸡腺胃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笔者应用胸腺肽+功能激活剂(孢壁酰二肽)+硫氰酸红霉素+西咪替丁+复合B族维生素+盐酸诺氟沙星,防治该病有一定效果,供大家参考。
(二)用药体会
1.增加胃肠动力、增加采食量 复合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增强肝脏的排毒功能,促进消化腺的分泌,从而提高采食量、提高饲料转化率,快速消除料便。
2.开胃润肠,提高采食量,促进吸收 功能激活剂(孢壁酰二肽)可快速激活胃肠功能,激活腺胃上皮细胞,迅速增强食欲,提高采食量和抗病能力。
3.修复腺胃的溃疡灶,恢复分泌功能 西咪替丁能够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具有较强的黏膜修复作用,对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腺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等有很好的疗效。
4.中和胃酸、修复黏膜、促进生长 硫氰酸红霉素能够中和胃酸、促进黏膜修复,从而对腺胃、肌胃的溃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同时能直接促进蛋白合成、促进促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促生长的作用。
5.抗病毒、提升免疫力 胸腺肽可提升免疫力、解除免疫抑制、治疗免疫缺陷、抗病毒、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增强细胞因子的生成和B细胞的抗体应答,并能促进大颗粒淋巴细胞产生IL-2,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通过快速提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抗病毒的作用。
6.消炎杀菌,控制继发感染 盐酸诺氟沙星广谱抗菌,对于细菌、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胃肠道疾病都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