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本菌为卵圆形的短小杆菌,少数近于球形,长约0.6m~2.5m,宽约0.2m~0.4m。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呈明显的两极着色,许多血清型菌株有荚膜,用美蓝、瑞氏染色均可着色。人工培养后的有荚膜菌株及弱毒株,荚膜不明显或消失。
巴氏杆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经37℃培养18h~24h,可见灰白色、半透明、光滑、湿润、隆起、边缘整齐的露滴状小菌落,直径约1mm~2mm。在鲜血琼脂、血清琼脂或马丁琼脂平皿上培养,生长良好,不溶血。在肉汤中培养时,初期呈均匀混浊,24h后上清清亮,管底有灰白色絮状沉淀,轻摇时呈絮状上升。新分离的细菌接种在马丁琼脂平皿上,通过45度折光观察,可见菌落有荧光,菌落呈橘红色带金光,边缘有乳白色光带,菌落结构细致,边缘整齐,称为Fo型菌落,对鸡等禽类的致病力强;另一类菌落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红黄色光带,称为Fg菌落,对鸡等禽类致病力较弱。
该菌可利用果糖、甘露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肌醇、鼠李糖、乳糖;靛基质、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阳性,尿素酶阴性,不液化明胶。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原结构比较复杂,分型方法有多种。Carter,G.R根据细菌的荚膜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A、B、D、E四个型。禽巴氏杆菌多属A型,少数见于D型。经我国学者对禽源巴氏杆菌分型研究表明我国流行的禽源巴氏杆菌大部分均为A型。郭大和等(1979)对26株禽源巴氏杆菌分型结果表明,除7株未定型外,其余19株均属A型。郑明(1984)对111株禽源巴氏杆菌分型,其中105株为A型。陈笃生等(1987)报道四川省流行的禽源巴氏杆菌血清型主要为5:A。吴范庚(1993)报道我国禽源巴氏杆菌58株,经荚膜抗原血清群鉴定均为A群(5:A、8:A、9:A)。
巴氏杆菌的荚膜与其毒力有关,有致病力的菌株如果失去产生荚膜的能力,可导致其毒力的丢失。已有研究表明巴氏杆菌在体内繁殖可产生毒素,内毒素是其主要毒力因子,引发病理过程。
巴氏杆菌对各种理化因素和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条件下,很快死亡;对热敏感,加热56℃ 15min、60℃ 10min可被杀死;密封试管内的肉汤培养物,在室温下可存活2年,但在2°~4℃冰箱中只能存活1年,在-30℃低温条件下可保存较长时间;巴氏杆菌在粪中可存活1个月,尸体中可存活1~3月。对酸、碱及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很敏感,5%~10%生石灰水、1%漂白粉、1%烧碱、3%~5%石炭酸、3%来苏尔、0.1%过氧乙酸和70%洒精等均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本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可用于防治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