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致病性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其特征为头部、眼睑、胃壁等部位发生水肿,本病常突然发病。发病率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常出现内毒素中毒引起休克而迅速死亡。
1、病原。由某些血清型(如O8、O138、O139、O147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但一次水肿病爆发一般只涉及一个菌株。即使偶尔分离到两个菌株,也只有一个菌株占优势。感染病菌产生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2、流行情况。本病多发于刚断奶后的仔猪。特别是气候突变和阴雨后多发。仔猪饲料单一,采食蛋白质、淀粉含量过高或缺乏矿物质(主要为硒)和维生素的饲料,都可促进本病发生。一般多见于春、秋季节。
3、临床症状。在一窝或一群仔猪中,生长快、体膘好的一头或几头突然发病。以后陆续出现病猪或不再出现病猪。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心跳、呼吸加快。随着病情加重,四肢作游泳状划动,口吐白沫,触摸时猪只敏感,叫声嘶哑,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有的猪前肢跪地,后肢站立,或后肢麻痹而不能站立。腹泻或便秘。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水肿,有时水肿波及颈部和腹部皮下。病程数小时至2天,病猪多数死亡。慢性病猪可达1周以上。
4、病理变化。组织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体表水肿多见于眼睑及脸部,切开水肿部可见清亮茶色液体。内脏则以胃壁、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胆囊和喉头多见。胃壁水肿常在大弯及贲门部,切开时在粘膜和肌层之间有一层透明或淡红色胶冻样液体。肺水肿,心包、胸腔积液。脑膜充血,脑实质充血或水肿。
5、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亦可从肠系膜淋巴结和肠内容物分离病菌,并进行鉴定。
6、防治措施
6.1 预防。加强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提早补饲。在缺硒地区补充维生素E和硒。猪舍保持清洁、干燥、温暖。还可在断奶前1-2周,免疫猪水肿病疫苗。
6.2 治疗。对病猪要及早治疗,抗毒素血清效果较好。另外,抗菌消炎及利尿同时应用也有一定疗效。如环丙沙星、链霉素、土霉素、磺胺类药物;加上亚硒酸钠,维生素E对本病效果较好。水肿严重的,除用抗生素外,亦可加入20%安钠咖2毫升、50%葡萄糖20毫升,作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