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疾病、饲养管理、遗传缺陷等原因,每年大约有25%~35%的母猪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使繁殖母猪持续地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都要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它机能障碍的母猪。这就需要补充后备母猪,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并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
1后备母猪的选择的“三个依据”
1.1生长速度快
要选择自身和同胞生长发育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个体。限饲前既要参考本身成绩,也要参考同胞成绩,限饲后主要参考用于肥育的同胞成绩。
1.2繁殖性能高
后备母猪要选择产仔数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的高产母猪的后代。外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发情周期有规律,而且发情症状明显。
1.3体型外貌特征典型
毛色、头型、耳型具有相应的典型特征。要有足够的乳头数,并且排列整齐。
2规模猪场后备母猪的“四个阶段”
2.1 2月龄选择
2月龄选择是窝选,就是在双亲性能优良、窝内仔猪数量多、哺育率高、断乳体重大而均匀、同窝仔猪无遗传疾患的一窝仔猪中选择。2月龄选择时由于猪的体重小,容易发生选择错误,所以选留数目较多,一般为需要量的2~3倍。
2.2 4月龄选择
主要是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体质差、体型外貌有缺陷的个体。这一阶段淘汰的比例较小。
2.3 6月龄选择
根据6月龄时后备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同胞的生理发育、胴体性状的测定成绩进行选择。淘汰那些本身发育差、体型外貌差的个体以及同胞测定成绩差的个体。
2.4初配时的选择
此时是后备母猪最后一次选择。淘汰那些发情周期不规律、发情症状不明显以及技术原因造成的2~3次配种不孕的个体。
3商品猪场后备母猪挑选的“五个原则”
3.1品种选择原则
要根据生产目的、生产条件来确定。能满足自己的生产条件,又适合自己的生产目标的品种就是最好的品种。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只是生产商品猪,选择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的二元杂交母猪就足够了;如果主要目标是出售二元杂交母猪,母本的选择就应该选择繁殖性能高的瘦肉型猪品种,如法系长白、丹系长白等作为母猪,不可过分强调体型,背腰薄的母猪发情、产仔都会差一些。
3.2健康状况选择原则
对于大多数猪场来说,生产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疾病或健康水平。选购母猪时,必须了解所选择猪场的健康水平,必要时要采血化验。
3.3生产性能选择原则
生产性能主要包括产仔数、生长速度、背腰厚,后备母猪应该具有比群体平均水平更好的生产肥育性能,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无法直接选择,但应选择来源于大窝多产的、生长发育快的仔猪留种。
3.4 乳房发育度的选择原则
乳房发育是种用后备母猪选择中的主要关注点,后备母猪最少需有沿着腹底线均匀分布且正常的12个以上乳头。后备母猪的乳头数可在断奶前检查,但当其达到上市体重时,必须重新检查,怀疑有瞎乳头、翻转乳头或其他畸形的乳头应当予以淘汰。
3.5身体结实度选择原则
种用母猪的利用年限也是母猪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要求后备母猪身体结实,尤其肢蹄结构。肢蹄不正常会影响正常配种、产仔和哺乳性能。
4后备母猪的培养“六项注意”
4.1后备母猪引入后的注意基本点
4.1.1卸猪与定位 运猪车进场后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带猪消毒。卸猪时动作要轻。卸猪后要根据体重、品种等合理分群,尽量减小饲养密度。面对新的环境,猪只的吃、喝、拉、睡要重新定位。定位方法:全天专人看管,3天以后逐渐建立起新的生活习惯。
4.1.2隔离与饲养 新进后备种母猪要放在消毒过的隔离猪舍内,暂时不得与本场猪只接触,一般隔离30~45天。专人饲养,避免交叉感染。饲养过程中要把体弱的、有病的、打架的猪只隔离并特殊护理。卸猪后要让猪只充分休息,自由饮水(水中加补液盐)。12小时后,开始给料,饲料量为正常的1/3。3~5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4.1.3保健与消毒 对新引进的后备种母猪,所用饲料应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和电解多维,连用5~7天。坚持规范消毒,一般包括进场时车辆消毒和日常消毒(带猪消毒一般用刺激性小且无腐蚀的消毒药,如氯制剂、百毒杀、1210、威宝、碘制剂等)。连续消毒2周。以后各种消毒药轮替使用,每周消毒3次。在疫苗接种后开始驱虫,一般用阿维菌素粉剂拌料饲喂1周即可。
4.2别拿肥猪料喂后备种母猪
后备母猪是种猪,别拿肥猪料来喂。在培育期间,要配制专用的后备种母猪料,日粮粗蛋白水平不低于15%,料中可增加一些粗饲料,能量水平应当比肥育猪低10%,但钙的水平应比肥育猪高0.1%,有效磷水平提高0.05%,同时给予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后备母猪日粮中不能添加太高的铜,也不允许用激素类添加剂。后备母猪应当限制采食量。60~90千克阶段日增重不应超过700克,90~120千克阶段不应超过500克。要做到这一点,从60千克开始,每天给料量从2千克逐渐增加到120千克体重时的2.5千克。准备配种前2周应当增加料量,以促进排卵,但一旦怀孕,当即将料量降到怀孕前期的水平。
4.3管理注意事项
4.3.1合理分群 后备母猪一般为群养,每栏4~6头,饲养密度适当。小群饲养有两种方式,一是小群合槽饲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缺点是易造成强压弱食,特别是后期限饲阶段;二是单槽饲喂,小群趴卧或运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食均匀,生长发育整齐,但需一定的设备。
4.3.2适当运动 为强健体质,促使猪体发育匀称,特别是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坚实性,应安排后备母猪适当运动。运动可在运动场内自由运动,也可放牧运动。
4.3.3调教 为繁殖母猪饲养管理上的方便,后备猪培育时就应进行调教。一要严禁用粗暴对待猪只,建立人与猪的和睦关系,从而有利于以后的配种、接产、产后护理等管理工作;二要训练猪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如定时饲喂、定点排泄等。
4.3.4定期称重 定期称量个体既可作为后备猪选择的依据,又可根据体重适时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从而控制后备猪生长发育情况。
4.3.5注意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和体重 后备母猪到达性成熟后虽具备了繁殖能力,但猪体各组织器官还远未完善,如过早配种,不仅影响首胎的繁殖成绩,还将影响猪体自身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以后各胎的繁殖成绩,并且利用年限缩短。但也不宜配种过晚,配种过晚,体重过大,会增加后备母猪发生肥胖的概率。
后备母猪适宜的初配年龄和体重因品种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异。一般说来,早熟的地方品种生后6~8月龄、体重50~60千克即可配种,晚熟的培育品种应在9~10月龄、体重100~120千克开始配种为好。如果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虽然月龄达到初配时期而体重较小,最好适当推迟初配年龄;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较好,虽然体重达到初配体重要求,而月龄尚小,最好通过调整饲粮营养水平和饲喂量来控制体重,待月龄达到要求后再进行配种。最理想的是使年龄和体重同时达到初配的要求标准。
4.5要做好猪群免疫接种
建立完善的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做好免疫预防保健工作。对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而言,在做好蓝耳病免疫的基础上,还要做好猪瘟(建议用广东永顺的猪瘟细胞苗)、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细小病毒病免疫和乙型脑炎的免疫,同时关注引起呼吸道疾病免疫,如支原体,链球菌等。蓝耳病疫苗的使用建议:后备猪同引进猪、阳性场种公母猪用进口蓝耳病弱毒苗每年免疫3次,国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2次(也可3次,因为暂定本疫苗的保护期为4个月);严重感染场,可考虑每年用进口蓝耳病弱毒苗免疫4次,国产苗免疫3次(母猪也可在配种前免疫1次,配种后60日龄免疫一次的方案);仔猪15日龄用蓝耳病弱毒苗1头份免疫,间隔2~3周,用国产的蓝耳病灭活苗2毫升加强免疫一次,感染严重场间隔4周再免疫一次。阴性场种公母猪可采用每年2次用国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每次4毫升,也可采用更为安全的免疫程序,每年用国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3次,每次4毫升。仔猪在28天首免,间隔2~3周加强免疫一次,每次用国产蓝耳病灭活苗2毫升。注意:国产蓝耳病灭活苗,首次免疫,实施间隔3~4周,两次免疫的原则。
4.6建立药物保健方案并确实应用到生产中去
现代养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进入离不开药物的养猪时代,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关键点,要适当应用药物来进行疾病预防保健。通常,是为了减少转群、生产、免疫、运输等各种应激,以及由此或由疾病而引起的细菌的继发或并发感染,可在母猪产前、产后各一周的时间,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或支原净;断奶仔猪可添加氟苯尼考、泰妙菌素;育肥猪群可添加氟苯尼考+泰妙菌素等等。当然,根据猪场猪分离致病菌,做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筛选应用药物,更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