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防控猪免疫抑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2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91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当前各种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猪群之中,在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中起了元凶作用。因此,当前在防控猪病中首先要消除猪群中存在的各种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猪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由于疾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本文就当前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危害及其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谈点个人意见,供同仁们参考。

1.当前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危害性

1.1 传染性因素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危害性

1.1.1 猪兰耳病病毒(PRRSV)

猪体感染兰耳病病毒后,被巨噬细胞吞噬,病毒不但不会被杀死,反而在单核细胞系与巨噬细胞内繁殖、复制,特别是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其产生的抗体能促进巨噬细胞对兰耳病病毒的吞噬作用,并导致兰耳病病毒复制增强;病毒还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猪只肺部细胞发生凋亡,包括肺巨噬细胞、血管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同时肺泡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杀菌功能也严重受到抑制,并引起外周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影响。然后,病毒再持续到局部淋巴组织并扩散到全身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持续繁殖、复制,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最终导致猪体免疫力降低,使其易继发感染其它病原。特别是侵害呼吸道系统的病原体,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炎放线杆菌、波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造成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发生。兰耳病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性感染还可导致猪瘟疫苗的体液免疫受到明显的抑制,干扰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1.1.2 圆环病毒2型(pcv-2)

病毒感染猪体后,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以及肾小管、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繁殖、复制,使病猪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增加,T淋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说明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病毒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能力减弱,同时降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机能,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病力下降。故在临床上常见隐性感染圆环病毒2型的猪群,易感染兰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流感等,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及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等。

1.1.3 猪瘟(HCV)

病毒感染猪体后,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再到达外周血液,从而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其抗病力,导致其他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1.1.4 猪伪狂犬病(PRV)

病毒感染猪体后,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然后随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并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损害其杀灭病原和细胞毒的功能,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与免疫力低下。

1.1.5 猪流感(SIV)

病毒感染猪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以及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病毒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对巨噬细胞有杀伤作用;由于呼吸器官受到严重的病理损伤,从而易引起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在临床上常见与兰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混合感染,并可继发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

1.1.6 细小病毒病(PPV)

病毒感染猪体后,主要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复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分化能力,导致猪的免疫抑制。

1.1.7 气喘病(肺炎支原体MPS)

支原体侵入猪体后,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损伤纤毛和上皮细胞,使呼吸道的纤毛系统凝结、脱落、消弱和抑制纤毛系统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使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下沉到肺脏;同时,肺炎支原体还能改变肺泡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使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产生干扰作用,也为其他病原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病猪易继发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副猪嗜血杆菌等,加重病情,增大发病率。

1.1.8 传染性胸膜肺炎(APP)

放线杆菌主要居于猪的扁桃体,并可粘附到肺泡上皮,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这些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导致猪只产生免疫抑制。

1.1.9 弓形体病

弓形虫在宿主体内繁殖,使大量的免疫细胞受到损害。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猪体免疫抑制,造成猪瘟等疫病的疫苗接种产生免疫失败.

1.2 非传染性因素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危害性

1.2.1 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也受遗传控制,如发生先天性免疫缺陷、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等引起的体液免疫缺陷,都可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1.2.2 中毒因素

真菌产生的各种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霉素、呕吐霉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可溶解淋巴细胞,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抑制细胞的分裂和蛋白的合成,影响核酸(DNA和RNA)的复制,降低免疫应答等。使其抗病力低下,造成母猪不孕、种公猪配种能力低,消化机能紊乱,仔猪生长缓慢,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危害甚大。

1.2.3 营养因素

复合维生素B、VA、VC、VE等和微量元素铜、锰、锌、铁、硒等都是猪免疫器官发育、T、B淋巴细胞分化、增值、受体表达、活化以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须营养物质。如果饲料中营养不平衡,缺少或过多或各成分搭配不当,必然会造成猪免疫系统萎缩和麻痹,导致免疫抑制。

1.2.4 药物因素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四环素类、氯霉素和痢特灵等抗生素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卡那霉素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新霉素和土霉素对某些疫苗免疫也有抑制作用;四环素类对巴氏杆菌菌苗免疫产生抑制。长期大量的使用磺胺类药物,可造成动物免疫系统抑制,免疫器官出血与萎缩等。地塞米松可减少淋巴细胞的产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1.2.5 疫苗因素

不按科学合理的程序使用疫苗,造成疫苗免疫剂量不够,或超大剂量注射疫苗,或疫苗免疫次数过多等,都会造成猪体免疫应答麻痹,导致免疫抑制。

1.2.6 理化因素

苯酚类、甲醛消毒剂;重金属,如汞与铝等;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降低免疫器官活性,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射线辐射或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动物均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由于造血干细胞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丧失。

1.2.7 应激因素

养猪生产实践证明,猪舍温度过热、过冷、猪群拥挤、转群混群、分娩、断奶、去势、换料、接种、噪音,长途运输,急促驱赶等各种应激因素,都可促进动物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引起猪只出现免疫抑制。

2、 防控猪免疫抑制的主要技术措施

引起猪只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往往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互为因果,使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痹。在预防猪发生免疫抑制时,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是控制好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因为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危害性更大、更严重。当然,也不可忽视非传染性因素的存在。只有构筑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道屏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免疫抑制的控制问题,从而保障猪只健康地生长。

2.1 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猪群的免疫预防

要选用经国家批准,通过GMP体系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安全、高效、优质的疫苗用于猪群的免疫预防,才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参考免疫程序推荐如下:

2.1.1 仔猪的免疫接种

2.1.1.1 猪瘟免疫

2.1.1.1.1 超前免疫:仔猪在哺乳阶段经常发生猪瘟时,可实施超前免疫。仔猪出生后吃初乳之前,每头仔猪肌注猪瘟细胞苗2头份,注苗后2小时再吃初乳;仔猪60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每头仔猪肌注脾淋苗2头份。超前免疫是临时措施,每次可继续6个月,可有效的防控猪瘟。但是不能长期实施超前免疫,时间过长它也会导致仔猪产生免疫耐受。实施超前免疫的仔猪断奶后进行二免时,仔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反应性会大大降低,抗体水平下降快;再次接种疫苗后,抗体上升缓慢。

2.1.1.1.2 常规免疫:仔猪25-30日龄首免(或21-25日龄),每头肌注猪瘟细胞苗4头份;60日龄2免,每头肌注猪瘟脾淋苗2头份。

仔猪60日龄之前使用细胞苗,安全,不易发生过敏反应而引发死亡;细胞苗抗原含量不足,免疫时应适当的增加免疫剂量。仔猪经上述免疫后,留作后备种猪用的猪群于配种前10天再免疫猪瘟1次,妊娠期不再注苗。商品仔猪育肥期不用再注射猪瘟疫苗,直至出栏上市,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2.1.1.2兰耳病免疫

兰耳病弱毒活疫苗(CH-1R,哈兽研维科公司研发,2007):仔猪14日龄免疫,每头肌注1头份,3周后2免,每头1头份,免疫期为4个月。

2.1.1.3 伪狂犬病免疫

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仔猪出生后2日龄,每头仔猪每个鼻孔滴鼻0.5毫升;38日龄左右加强免疫1次,每头猪肌注1毫升(1头份)。商品仔猪育肥出栏前不再注苗,后备猪于配种前7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

2.1.1.4 猪口蹄疫免疫

0型高效灭活疫苗:仔猪40-4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毫升;100日龄2免,每头肌注2毫升,直至育肥出栏可不再注射疫苗。作后备种猪使用,于配种前10天与猪瘟疫苗同时接种分别肌注,每头接种高效苗2毫升。

也可选用猪0型口蹄疫合成肽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2.1.1.5猪喘气病免疫

猪喘气病弱毒菌苗:仔猪12日龄每头肌注1毫升,6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毫升。国产苗要求于右侧肺内注射,免疫效果尚佳。喘气病弱毒菌苗不仅可预防喘气病的发生,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呼吸道免疫细胞的功能,有利于防止呼吸道疫病的感染与免疫抑制的发生。

2.1.1.6猪链球菌病免疫

猪链球菌双价灭活菌苗(包括链球菌2型):仔猪18日龄首免,每头肌注2毫升;35-38日龄2免,每头肌注3毫升。直至育肥出栏或作后备种猪使用,可不再注射本疫苗。

2.1.1.7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含有15个血清型中的2、4、5、7、10、13等血清型):仔猪3-7周龄首免,首免后3周加强免疫1次,每次每头仔猪肌注2毫升。当前在猪群中继发本病特别多见,一旦发病各种抗生素药物难以奏效,应重视疫苗免疫接种。

2.1.2 种猪的免疫接种

2.1.2 .1猪瘟的免疫

2.1.2.1.1种母猪:后备种猪配种前10天免疫1次,产仔后7-10天免疫1次,以后每次免疫应于产后进行,妊娠期不再免疫猪瘟,每头每次肌注猪瘟痹淋疫苗2头份。

2.1.2.1.2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痹淋苗2头份。

2.1.2.2兰耳病免疫

2.1.2.2.1 兰耳病阳性猪场:兰耳病弱毒活疫苗(CH-1R哈兽研维科生物)配种前5-6周免疫一次,配种前2周再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以后每隔3个月免疫1次,(妊娠母猪可以接种),每次肌注2头份。

2.1.2.2.2.阴性猪场不要用弱毒疫苗接种

种公猪的免疫参照上述方案实施。实施兰耳病活疫苗免疫时注意以下问题:

①兰耳病活疫苗能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免疫接种时,注射猪瘟疫苗后,间隔5-7天再注射兰耳病活疫苗,可避免发生干扰现象(兰耳病灭活疫苗不存在干扰作用)。

②猪群中如存在圆环病毒2型感染,接种兰耳病活疫苗可降低其免疫保护力,对兰耳病活疫苗的免疫产生不良影响。

2.1.2.3伪狂犬病免疫

伪狂犬双基因缺失活疫苗:后备种猪配种前7天免疫1次,以后每隔4个月免疫1次,可一刀切。每次每头种猪肌注2头份,妊娠与种公猪采精液时均可免疫,安全无影响。

2.1.2.4细小病毒免疫

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首免,间隔12天后2免;产第1胎仔猪后15天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疫苗2头份。以后可不再进行免疫,能获得终生免疫。

2.1.2.5猪乙型脑炎免疫

猪乙型脑炎弱毒疫苗:种猪和成年猪每年4月初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每年免疫一次即可。

2.1.2.6猪口蹄疫免疫

猪O型口蹄灭活疫苗(高效苗):种猪每3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1.3 育肥猪的免疫:

主要是搞好从哺乳仔猪到育肥前期疫苗的免疫接种,育肥期一般不需要过多的再接种疫苗。后备种猪在配种前完成免疫接种,即可参加配种。疫苗接种次数与剂量不能过多,接种疫苗的品种也不要过多,并不是疫苗接种越多免疫力就越高,否则也会引发猪只出现免疫麻痹,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接种疫苗时,请使用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研发的细胞因子产品-特福(猪用转移因子),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仔猪每头每次0.25毫升,中猪每头0.5毫升,大猪每头1毫升,用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后,可与弱毒活疫苗混合肌注,与灭活疫苗(如油剂苗等)则分开肌注。能有效的提高免疫效果,产生抗体快,抗体水平高,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能减少因免疫抑制性疾病引发的免疫麻痹,免疫耐受的发生;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和降低应激反应等。

2.2 定期应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预防免疫抑制的发生

目前在兽药临床上使用效果好的产品有细胞因子制剂,如猪用转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胸腺肽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抗细菌、抑制病毒的功能,而且能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系统的功效,增加抗体的形成,消除体液免疫系统的抑制因素,消除体液免疫抑制,致使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处于高效表达的状态,机体处于强健状态。还可用中药制剂,如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猪苓多糖、党参多糖、香菇多糖等,以及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其他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柴胡、板蓝根、双黄连、鱼腥草、大青叶、杜仲、穿心莲、连翘等,都具有激活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之功效。其它制剂还有左旋咪唑、维生素C等,也具有增强免疫的功能。具体应用方案以下表述。

2.3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料营养一定要全价,科学搭配,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当前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是严重威胁。妊娠母猪与仔猪对霉菌毒素特别敏感,要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夏季多雨、潮湿的季节或饲料已有轻微的霉变时,应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于每吨饲料中加腾骏“霉消安”2公斤拌匀后饲喂,同时补充VC、VA、VE及复合VB等,连续饮水7天,可有效预防霉菌毒素中毒。也可于1吨饲料中加古博士吸霉灵2公斤,拌匀后饲喂。平时,如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如大连三仪集团研发的金唯肽C211和金唯肽C231,可拌料长期使用,有利于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与转化率,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

2.4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预防与治疗用药,要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类抗生素药物,特别是不要滥用与长期使用劣质抗生素,这样不仅会造成免疫抑制,而且会延误病情,增大死亡率。一定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安全、优质、高效的抗生素,首先要对病情作出正确诊断,再有的放矢选择药物,最好是先做药敏试验,再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作用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与有效预防,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本要求。

2.5 坚持消毒制度

猪场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并认真的落实到位。生产区,平常要做到猪舍每周消毒1次,通道与排污沟每周消毒2次,人员与物品进入随时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月清扫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产房每天消毒1次,保育舍每2天消毒1次,育肥舍每周消毒2次,外环境每周清扫消毒1次。使用的消毒药尽可能使用无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可选用复合有机碘和复合醛类消毒剂。常用的有5%碘伏,1:500强效碘溶液;1:150碘酸溶液或者1:200消毒威溶液,1:300菌毒灭溶液,1:1000康卫溶液,1:200农福及速可净等,消毒效果良好。使用消毒药时,要定期更换药剂,对人畜安全,消毒效果好,不要盲目乱用消毒药,以免造成免疫抑制与产生耐药性。

2.6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对猪体的损害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慎重引种,严格检疫;实施“全进全出”和封闭管理的饲养模式;建立完善的兽医卫生消毒制度;粪尿与污水要无害化处理;灭鼠、杀虫、驱虫;猪场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全方位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冬暖夏凉;保持猪场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对猪场的侵害。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各种应激对猪群的危害,特别是仔猪出生,断奶前后,分娩,接种,转群,混群等环节,要注意控制应激。特别是仔猪断奶时常发生断奶应激、温度应激、环境应激、饲料应激和营养应激等,诱发仔猪在保育舍发生各种疫病,造成仔猪大批死亡。如果仔猪断奶前2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0.5毫升或肌注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0.5毫升,能降低各种应激反应,保持猪只自体的稳定,可避免发生应激而诱发多种疫病的发生。

2.7 建立疫病监测制度

养猪场,特别是种猪场一定要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每季度对猪群进行1次免疫抗体监测,重点监测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及猪流感等。通过对疫病的监测,检出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猪只,及时淘汰,净化猪群;通过疫病监测,可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以便做好预警预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可把损失控制到最小限度,确保猪群健康。

2.8 药物预防

猪的免疫抑制,应选用具有免疫增强与免疫调节功能,又有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作用的细胞因子制剂和中草药制剂及某些化学药物,通过保健或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免疫抑制的发生。

2.8.1 药物预防方案

2.8.1.1仔猪预防方案

方案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分别肌注1次,转移因子,0.25毫升加排疫肽0.25毫升;或者肌注倍健0.25毫升加倍康肽0.25毫升,可有效的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

方案2:仔猪断奶前10天,与1吨料中加干扰肽(包被干扰素)1000克,黄芪多糖粉1000克,支原净150克,饲喂7天;或者于1吨料中加排疫肽(高免疫球蛋白)400克,抗菌肽200克,黄芪多糖粉1000克,饲喂7天。

2.8.1.2 保育仔猪预防方案

方案1:仔猪转入保育舍后,于1吨料中加清开灵粉2公斤,转移肽(转移因子)500克,溶菌酶500克,饲喂7天。

方案2:1吨料中加氟康王(氟苯尼考,包被干扰素)400克,板兰根粉3公斤,饲喂7天。

2.8.1.3 后备种猪与育肥猪的预防方案

方案1:保育仔猪转入育肥猪舍后或后备种猪舍,于1吨料中加喘速治(泰乐菌素、强力霉素、包被干扰素,排疫肽)600克,穿心莲粉4公斤,饲喂7天;

方案2:1吨料中加柴胡粉4公斤,抗菌肽220克,排疫肽(免疫球蛋白)400克,饲喂7天。

每月保健1次,直至配种或上市出栏。

2.8.1.4 种猪预防方案

方案1:1吨料中加黄芪多糖原粉500克,板兰根粉3公斤,干扰肽(包被干扰素)1000克,转移肽(包被转移因子)600克,妊娠中期饲喂7天。

方案2:1吨料中加鱼腥草粉4公斤,抗菌肽220克,排疫肽(免疫球蛋白)400克,饲喂12天。产仔前7天开始使用,能有效预防免疫抑制与产道疾病的发生。

2.8.2 药物治疗方案

2.8.2.1 仔猪、育肥猪、后备种猪治疗方案

方案1:灵芝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肌注,每日1次;干扰素,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肌注,每日1次;排疫肽(免疫球蛋白),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肌注,每日1次;三个制剂可混合肌注,连用3~4天。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每公斤体重5毫升,每日1次,连用3~4天。

方案2:清开灵注射液,小猪每头每次10~15毫升,中猪每头15~20毫升,大猪每25~30毫升,肌注,每日1次;倍健(免疫核糖核酸),25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肌注,每日1次;倍康肽(猪用白细胞介素-4)3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肌注,每日1次;三个制剂可混合肌注,连用3~4天。同时,肌注施美芬(第四代头孢菌素)注射液,25公斤体重2毫升,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

2.8.2.2种猪的治疗方案

方案1:双黄莲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2毫升)加干扰素+转移因子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同时配合肌注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2.5毫克,每日1次,连用3~4天。

方案2:灵芝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或者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2毫升),加倍健加倍康肽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同时,配合肌注瑞可新(泰拉菌素),每40公斤体重1毫升,每2日1次,连用2次即可。

在实施上述治疗方案时,一定要配合饮用电解多维加葡萄糖加黄芪多糖粉加排疫肽(免疫球蛋白),饮用7天。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控制免疫抑制,加快病猪的康复。

结束语:当前,在兽医临床上预防与治疗猪的免疫抑制,前景看好的还是黄芪多糖配合干扰素、灵芝多糖配合白细胞介素与免疫核糖核酸、香菇多糖配合胸腺肽、左旋咪唑配合转移因子与免疫球蛋白等,对调节免疫作用,增强猪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