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猪瘟病的特点
1.1 流行学变化 近年,该病的地方流行性或区域性暴发被有力控制,如今猪瘟多表现为散在性发生。
1.2 典型症状消失 典型猪瘟病例的临床表现如高温、便血,解剖病变如肠道的纽扣状溃疡,脾脏出血性梗塞及皮肤的出血斑点等均未发现。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导致患猪呈隐性感染,故其发病症状较轻。
1.3 单发病症少且不明显 猪感染初期的体温、粪便、食欲未见异常。临床症状多为食欲下降、腹泻,偶见皮肤有出血点,母猪流产或产弱仔、死仔等。而成年猪发病症状较仔猪、弱猪更轻微。仔猪感染严重可致腹泻,乃至死亡。多数患猪因混合感染而表现出多样化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猪瘟病毒伴随其他病毒或细菌引发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主要有圆环病毒、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细小病毒,支原体肺炎及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
1.4 种猪、母猪感染机率较高
商品猪饲养周期短,因隐性感染并缺乏典型症状而难以被发现。相反,种猪、母猪在生产中不断散毒,易造成隐患,增加发病风险。
2 猪瘟变化原因
2.1 免疫抑制病造成 免疫抑制病包括伪狂犬病、猪流感、Ⅱ型圆环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这类疾病除直接危害患猪外,更会造成免疫抑制,影响猪瘟免疫应答。因此,上述发病区制定免疫程序时应先行猪瘟疫苗的注射。
2.2 种猪、母猪带毒传播 种猪、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病毒可经配种造成水平传播或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2.3 免疫不当 怀孕后期母猪和初生仔猪接种免疫后,仔猪30~45日龄时却未免疫而致免疫失效。个别场(户)怕疫苗效价不高而加大剂量或恐注苗反应大而减少剂量均会造成免疫麻痹,即免疫不应答。
2.4 疫苗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运输疫苗时温度高出规定标准或保存疫苗温度高于-15 ℃或疫苗稀释超过4 h以上仍在使用,注射时打飞针均可造成免疫失败。
3 防控措施
3.1 坚持自繁自养,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方式,使猪只具备良好体况,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3.2 合理选择、科学使用疫苗
选用效价高的单病种疫苗,提高免疫效果。脾淋苗具有免疫原性好、抗原含量高,低过敏和减少病毒垂直传播和野毒排放的特点。免疫做到适量、适当、适时,并及时进行抗体监测。污染严重的猪场实行乳前免疫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免疫做到“五统一”、“五不漏”,确保猪只健康。
3.3 淘汰病猪,净化猪群 母猪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毒株时,病毒可经胎盘传染胎儿,引发持继感染。因此,污染严重猪场应重视种猪、母猪及后备种猪的净化,阳性猪应淘汰,并作无害化处理。
3.4 搞好其他猪病的防制 对流行数种传染病的猪场,按疾病的不同特点实行科学合理的防控,减少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3.5 加强疫病监测 通过免疫监测,掌握猪群免疫状态和抗体水平。依据抗体水平制定本场(本地区)的免疫程序,使猪群保持较高水平的抗体,以抵抗病毒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