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是家禽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其病原为A型禽流感病毒。患禽常出现呼吸道炎症、下痢和产蛋量下降等症状,其患病死亡率为50%~100%。
本病主要感染家禽。鸡和火鸡最易感且患病死亡率最高,其次是珍珠鸡、鹌鹑、鹅、鸭及野禽,人、猪、马也可感染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和春季易发。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日龄的家禽高。
病毒存在于被感染禽的血液、内脏组织和分泌物、排泄物中。病禽、带毒禽和死禽是主要传染源,野禽和其他动物也是该病的传播者,被污染的禽舍、场地、用具、饮水、衣物、车辆等都可传播疾病。带毒病禽常使出壳雏禽发病死亡。病禽在潜伏期内排毒,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可引起发病,人员流动和消毒不严也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既与禽的种类、性别、年龄及易感性有关,又与致病毒株的毒力、环境因素有关。饲养管理的优劣与发病率、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 d,短者约1 d,长者7 d。急性病例多见于流行初期,其病程很短,患禽常不显现症状即突然死亡。一般病程1~2 d,患禽体温达43.3~44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食,消瘦,不愿走动,产蛋量减少或停产,下痢,头部水肿,眼睑及肉髯肿胀,流泪或流血泪,打喷嚏,张嘴呼吸,发出“咯咯”的声音。鼻液增多,呈红色或灰色,患禽常摇头,企图甩出鼻液,其口腔黏膜常有出血点,最后昏迷死亡。有时,病禽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抽搐或半瘫痪。有的病例趾部或跖部有血液流出。
2 病理变化
内脏出血明显。头部发紫,眼结膜常有小点出血,口腔和鼻腔积液,并混有血液,颈部和胸部皮下水肿,胸部和腿部肌肉有出血点或瘀斑,口腔、腺胃黏膜及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黏膜带状出血,肌质膜下层出血,十二指肠出血,大肠常见出血。以腺胃出血为重大发病特征。肺脏、气管、肝脏、脾脏、肾脏、胰脏出血或充血,心冠脂肪有出血点,心肌有白色条状坏死,卵泡出血,有时卵泡破裂于腹腔。
3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可作出初步诊断,确断须依据病原学与血清学鉴定。
4 防制
4.1 严格检疫 严防禽流感从外部传入,对进口禽类、种蛋和肉食品(包括家禽、野禽及其他禽类)进行严格检疫。
4.2 加强饲养管理 不喂劣质饲料,也不要突然更换饲料,突然变更饲料会影响禽类的采食和对营养的吸入。供足优质饮水,饮水能使禽类健康生长。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利于禽的运动和供氧,饲养密度超过标准时,易造成家禽抵抗力下降。注意通风透气,换气不良易积聚氨气而损害禽的心脏和血管系统,引起发病。禽舍保持干燥,粪便定期清除,垫料勤换,夏季防热,冬季防寒。
4.3 合理免疫,减少死亡 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较多,病毒变异较大,但及时应用疫苗进行防疫仍有必要。大剂量使用金丝桃素与黄芪多糖等药物可减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