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某村饲养的小尾寒羊连续发生以发热、腹泻、消瘦、黄疸、贫血为特征的疾病,该病流行呈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发病羊不分年龄,性别,尤以产后40~60天的成年母羊发病居多且病情严重,发病率占群体的50~60%,死亡率达5%,给养羊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我们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大量的调查,摸清了该病的发病规律,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该村共饲养小尾寒羊422只,羊群多以放牧为主,兼有舍饲,放牧地区多以树林和灌木丛,一般在五月下旬至八月中旬小尾寒羊陆续发病,此期间羊只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八月下旬以后,零星发生,病情较轻,死亡率低。而该病发生与我地区泰勒焦虫病发病规律相符合小尾寒羊泰勒焦虫病传播媒介是蜱。蜱寄生在羊的面部、颈部、大小不一,大的如同玉米粒,小的如同芝麻粒,紧紧叮咬在羊只皮肤上,以吸血来维持生存。在我地区羊只受蜱侵袭率几乎占100%。
2009年6月12日,该村佟某饲养的67只小尾寒羊陆续发病23只,发病率占34%,死亡12只,死亡率占发病羊2%,畜主曾用过青霉素治疗,但无效果。
2. 临床症状
羊只患本病后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低头耷耳,不愿运动,呆立或卧地不起,行走无力,食欲大减;尿液浑浊,有的呈现血红蛋白尿,个别的有下痢并连续不断发出哼哼声音;听诊为心跳加快,75-180次/分,第二心音一代而过;体温升高,达40-42℃,可视黏膜苍白、黄染,呈极度贫血现象;眼凹陷,反刍减弱或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检查活体体表时蜱数最多到50多个。
3.剖检变化
我们先后对8只死羊做了剖检,具有共同病理变化。变化表现为尸僵明显,肩前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结明显肿大,大约为正常的二倍以上,外观呈紫红色,被膜上有散在的出血点,切面多汁;胸腹两侧皮下有很多的出血斑和黄色胶样侵润,剖开腹腔时,血液稀薄如水呈黑样变,血液凝固不良;大网膜呈黄色,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淤血和出血点,有灰白色的坏死灶,质地脆弱,肝门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胆囊肿大,充满多量浓稠的胆汁;脾脏肿大;骨髓质软化,呈紫红色;肾脏外膜易分离,有针尖到高粱米粒大的出血点;瓣胃、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脱落,有溃疡;大肠可见出血、淤血,粪便呈黑红色;膈腔有多量的淡黄色液体渗出,心包内有积液,新外膜也可见到出血斑点;肺脏呈灰黄色,肺门淋巴结肿大。
4.诊断
我们采病羊耳尖血涂片检查发现大量梨子形虫体,结合发病情况及剖检变化确诊为泰勒焦虫病。
5.预防和治疗措施
首先要消灭传播媒介蜱,我们对羊体表喷洒药物。一支10毫升癞螨(三嗪农)兑水3公斤(哈尔滨中大兽药厂生产),对羊舍进行喷洒灭蜱,对没有发生临床症状的羊只用血虫净(山东思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做预防注射,连用三天。对发病严重的羊只,以强心、利尿、保肝、护肾、杀灭血液原虫为原则,先用10%的葡萄糖165毫升,50%葡萄糖40毫升, 10毫升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做静脉注射;再以10%的葡萄糖165毫升,50%葡萄糖40毫升加一支10毫升恒大加能(中药)做静脉注射。然后以10%的葡萄糖165毫升,50%葡萄糖40毫升,加一支10毫升VC、五支2毫升的肌肝和VB12 4支×0.5毫升,一次混合静脉注射。采取上述治疗措施的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四天后病羊好转,全群再没有新的病例。
6小结和讨论
通过以上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定为羊泰勒虫病。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蜱传播,切断传染源进行灭蜱是防止该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同时应注意在发病季节对羊群进行药物预防。对发病羊只的治疗首先要抑制或杀死原虫,其次要做好宝肝护肾,提高血糖,防止感染后出现溶血性贫血,是抢救危重病羊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