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查方法
1.1猪水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多数病猪体温不高;常先便秘,继之有轻度腹泻,但以便秘为主;病猪脸部、眼睑水肿,有时可波及到头部甚至颈部,头部变"胖";病猪行走不稳,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前肢常麻痹而站立不稳,当后躯麻痹时,则病猪不能站立或呈现出犬坐姿势;触摸体表时发出呻吟或作嘶哑的鸣叫;剖检见胃壁、结肠盘曲的肠系膜、眼睑和面部以及颌下淋巴结水肿时诊断为疑似猪水肿病。
1.2调查方法:现场观察,走访基层兽医和养殖户,问卷调查,临床检查,查阅病例档案等多种形式进行。
1.3调查范围:锦州地区14个乡镇93个养猪户(场),共调查猪9271头。
1.4调查的主要内容:发病猪群的饲养头数、发病率、死亡率、发病日龄、发病诱因、发病季节、饲料配比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疫和治疗情况等。
2结果
2.1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对锦州地区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猪水肿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被调查的93个养殖户中,有46户发生过水肿病,猪水肿病发病户数占所调查户数的比例为49.46%,可见水肿病在该地区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70%~8.43%,死亡率为1.02%~6.75%,病死率为52.00%~91.67%,由此可见猪水肿病在锦州地区呈散发性流行。2.2发病日龄:对562头发病猪的调查结果,小于60日龄的382头,占67.97%,60~90日龄的143头,占25.44%,大于90日龄的41头,占7.30%。结果表明本病主要侵害仔猪。
2.3发病季节:通过对基层兽医和养殖户的问卷调查表明,猪水肿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季节更替,温度变化较大的3~6月和9~11月份发病较多。
2.4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猪水肿病表现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大体一致,体温一般不高,眼睑水肿,个别的颜面部水肿,便秘,有的腹泻,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例无目的的走动或转圈或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肢麻痹甚至四肢麻痹;对各种刺激或捕捉十分敏感,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弹,似游泳样动作,空嚼磨牙等。胃壁、肠系膜水肿,腹腔液增加呈淡红色,与诊断标准基本符合。
2.5诱发因素
2.5.1饲料因素:调查发现目前猪的饲料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自配饲料,主要有玉米、豆饼、糠和添加剂等;另一种为购入的精饲料添加玉米;个别的饲喂泔水。饲料单一,不按标准配制,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青绿多汁饲料,饲喂蛋白质、能量、淀粉含量过高的饲料。
2.5.2应激因素:锦州地区以半开放式圈舍为主,保温性差,受季节影响较大,天气忽冷忽热,寒冷刺激,饲养环境的迁移,长途运输、防疫注射,断奶,饲料突然更换。
2.5.3管理因素:饲养管理方法不当,圈舍卫生条件差,母猪分娩舍、仔猪舍及产前母猪的消毒不及时或不彻底,产下仔猪护理工作跟不上,对各种器械用具消毒不严格。产下仔猪不能及时吃到初乳,提前补饲措施不当,这些都是造成仔猪水肿病发生的原因。
3讨论
3.1从调查的结果看,锦州地区猪水肿病呈散发性流行,本病主要侵害仔猪,育肥猪有时也能发生;发病率不高,而病死率很高。与国内外学者关于猪水肿病流行病学特点的报道基本符合。
3.2目前已经确认所有养猪国家均有此病发生。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发现本病,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20世纪80年代水肿病发病率由1%上升到5%,病死率高达90%。水肿病20世纪80年代初在锦州地区开始发生,并且近几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对93个养殖户进行调查,其中有46户发病,发病562头,死亡442头,发病率平均为5.60%,病死率平均为77.06%,说明猪水肿病在锦州地区发生较为常见,是危害养猪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
3.3在调查中发现饲料因素是导致水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二是突然更换饲料,特别是在仔猪饲养期间;三是缺乏青绿多汁饲料;四是个别的养殖户单一的饲喂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