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11月,铜仁市某养牛大户饲养的63头杂交肉用黄牛先后发生一种以头、颈及胸腹等部皮肤出现铜钱大小、圆形、灰白色的石棉状痂块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经实验室诊断为牛皮肤霉菌病;笔者用15%~18%浓碘酊治疗该病,获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2006年9月,铜仁市某养牛大户从山东省菏泽地区购进了3~4月龄杂交肉用黄牛63头,经1周后发现有8头牛头、颈及胸腹部出现大如铜钱呈圆形的灰白色石棉状痂块;1个月后有34头牛相继发病;2个月后63头牛全部感染。
2临床症状:病初,患牛的头面部、额头部、颈部及胸腹部等出现毛发脱落,呈无毛斑块;随着病程的延长,患部表皮发生角质化,形成银屑癣皮,逐渐扩大隆起呈圆形、灰白色的石棉状痂块,小的如铜钱,大者如核桃或更大,严重者癣斑融合成大片或弥散。患牛因剧痒而经常在圈舍擦摩,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在整个牛群中,有3头因混合感染严重肠炎而衰竭死亡。
3实验室诊断:刮取患牛癣斑上少量皮肤鳞屑置于玻片上,加入10% NaHCO3溶液1滴,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可见霉菌菌丝及其孢子。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症状表现,确诊为皮肤霉菌病。
4治疗:先在患部周围剪毛,然后用温肥皂水浸泡洗刷患部,再用刀刮或其他工具清除癣屑,直到有少量血液渗出为止。用15%~18%浓碘酊涂擦,第1周每天涂擦2次,第2周后每天涂擦1次。经过上述治疗,一般经1~2月,患部癣斑逐渐消失,长出新毛。在治疗60头患牛中,全部治愈,其中1个月治愈的有26头,1个半月的有19头,2个月的有15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