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哺乳仔猪教槽料中提前添加含有酪酸菌的多酶益生素,仔猪断奶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头均增重无明显差异(p>0.05),料重比试验组明显(p<0.05)低于对照组,育成率试验组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断奶后至转群时试验组的头均日增重和头均增重明显(p<0.05)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的料重比又明显(p<0.05)低于对照组;达90㎏的出栏日龄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前8.1天,差异不显著(P>0.05),头均饲料消耗减少5.6㎏,料重比降低0.08,差异显著(p<0.05)。可见,含有酪酸菌的多酶益生素具有能明显提高猪生长的特性。
关键词:多酶益生素;仔猪;生长特性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提高养殖业生产效益而不顾饲养环境,致使饲养环境不断恶化,各种疾病不断发生,损失惨重。使用抗生素能使许多疾病得到相应的控制,但往往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产生较大的副作用。首先抗生素作用于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有益的菌群构成威胁,以致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造成菌群失调,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增加对外源性感染的易感性;另外,在抗生素作用下,通过突变与选择使正常微生物对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同时也使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滥用抗生素还可破坏生态环境。鉴于以上使用抗生素带来的种种副作用,微生态制剂将逐渐成为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益生素( Prodiotics )是近年来国内外迅速崛起的由活体微生物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能有效补充畜禽消化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改善消化道内菌群平衡,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代谢能力及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收到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的双重作用,同时能够避免服用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等问题的优点。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作用。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即丁酸梭菌,是1933年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首先发现并报告的,因此又名宫入菌。酪酸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芽胞杆菌,除了具有上述优点外,同时还具有抗逆性强、耐高温高压、易贮存及对多种抗生素有抗性等独特的生物特性,成为当今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笔者的试验是应用含有酪酸菌的多酶益生素提前在哺乳仔猪教槽料中添加,接种于消化道,不再使用药物保健。现将试验结果和对猪生长特性的影响总结于后,供同行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多酶益生素由河南澳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活菌数≥5.0×109cfu/g。
1.2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在河南南阳宛北立秋养殖场进行。试验从2006年10月5日开始,于 2007年3月15日结束,历时161天。
1.3试验设计
1.3.1分组产房母猪在分娩前按母猪所在产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试验组15头,B组为对照组12头。
1.3.2全部仔猪在试验期间饲喂同种饲料,试验组仔猪教槽料中添加0.1%酪酸菌菌剂,对照组仔猪的教槽料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1.3.3哺乳仔猪从7日龄开始训练教槽料,然后每天4次饲喂,自由采食,不限食量,自由饮水,自由哺乳。
1.3.4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
1.4指标测定
分别记录仔猪初生及28天断奶体重,饲料消耗量。
另外记录病弱仔数、死亡数,计算平均育成率。
分别记录转群的体重,转群日龄,断奶后至转群饲料消耗。
分别记录出栏重、育肥天数以及育肥期饲料消耗。
2.结果与讨论
2.1哺乳仔猪的健康状况(见表1)
表1 哺乳仔猪的健康状况
组别 | 仔猪数(头) | 死亡数(头) | 病弱仔数(头) | 育成数(头) | 育成率(%) |
试验组对照组 | 133 116 | 2 3 | 3 18 | 131 113 | 96.24 81.90 |
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比对照组的弱病仔猪明显减少,育成率提高14.34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在仔猪7日龄教槽料中添加0.1%的酪酸菌,可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尤其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明显提高仔猪的健康状况,育成率大大提高。 2.2 哺乳仔猪的生产性能(见表2、表3)
表2 试验仔猪断奶时的增重情况
组别 | 窝数 | 仔猪头数 | 出生总重(千克) | 出生头均重(克/头) | 断奶总重(千克) | 断奶头均重(千克/头) | 断奶头均增重(克/头) |
试验组对照组 | 15 12 | 131 113 | 161.5 141.0 | 1233±331.5 1248±401.3 | 1130.5 987.5 | 8.63±1.46 8.74±1.61 | 7397 7491 |
组别 | 窝数 | 仔猪头数 | 总增重(千克) | 饲料消耗(千克) | 料重比 |
试验组对照组 | 15 12 | 131 113 | 969.0 846.5 | 60.0 61.0 | 0.062 0.072 |
表4 断奶后至转群的增重情况
组别 | 仔猪数(头) | 转群平均日龄(天) | 转群总重(千克) | 头均重(千克/头) | 保育天数(天) | 头均日增重(克) |
试验组对照组 | 127 109 | 51.19±4.30 48.5±3.63 | 1453.3 1046.4 | 11.44±3.67 9.60±4.73 | 23.19 20.50 | 121.17±10.16 41.95±8.98 |
表5 断奶后第一阶段保育仔猪的饲料消耗
组别 | 仔猪数(头) | 断奶后第一阶段保育增重(千克) | 饲料消耗(千克) | 料重比 |
试验组对照组 | 127 109 | 357.3 93.7 | 461 139 | 1.290 1.483 |
2.4育肥猪的生产性能(见表6)
表6 育肥猪90千克出栏的日龄与饲料消耗
组别 | 出栏数(头) | 平均日龄(天) | 肥育天数(天) | 出栏均重(㎏/头) | 肥育期增重(㎏/头) | 肥育期饲料消耗(㎏/头) | 料重比 |
试验组对照组 | 126 103 | 165.7±5.63 173.8±7.46 | 82 94 | 96.89±7.81 94.48±8.01 | 85.35 84.88 | 217.8 237.67 | 2.55 2.83 |
参考文献[1] 庄志发, 贺连智,冯紫慧. 简述微生态活菌(酪酸菌)制剂的研究应用[J].山东食品发酵, 1999,(1): 32~35[2] 唐宝英, 朱晓慧, 刘佳. 新一代微生态制剂———酪酸菌的研究和开发前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 12(5) : 297[3] 朱晓慧, 唐宝英, 刘佳.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 16(4) : 193~196[4] 唐宝英, 朱晓慧, 刘佳.酪酸菌对动物肠道致病菌体外拮抗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 2005, 15(1) : 37~39[5] 张雪平, 陆俭, 傅恩武.酪酸梭菌与双歧杆菌对肠道致病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1, 13(5): 260~262[6] 赵熙, 冉陆, 杨宝兰, 等. 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J]. 中国微生态杂志, 1999, 11(6) : 332~333, 338[7] 黄俊, 韩铭海, 陈小娥, 等. 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应用效果研究[J]. 饲料工业, 2003, 24(12) : 40~43[8] 杨桂苹.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8, 10[9] 周庆安,刘文刚,邓留坤等.动物微生态制剂及其应用[J].饲料博览,2003,(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