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母猪繁殖障碍病因及防治措施(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14  来源:河南科技报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46

在养猪生产中,猪群的增长速度与母猪的繁殖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饲养的经济效益与猪群的增长速度呈正比。如果母猪遭遇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子、畸形、乏情和不孕等繁殖障碍时,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现就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因及控制对策作以下探讨。病因分析

传染性病因 目前,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有细小病毒 (PPV)、伪狂犬病毒(PRV)、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HCV)、流感病毒(ISV)、乙脑病毒(JEV)等,细菌病原有猪链球菌、猪丹毒杆菌、李氏杆菌、布氏杆菌等,还有弓形体、钩端螺旋体、衣原体等。

非传染性病因 主要有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非传染性疾病等,现分述如下:

遗传性因素:一、染色体畸形。猪染色体的畸变与胎儿死亡密切相关。二、排卵数与子宫内环境。猪的排卵数和胚胎成活率受遗传因素控制,主要表现在子宫长度与胚胎成活率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其次,子宫营养供给状况对胚胎存活也有较大影响。三、近亲繁殖。

营养性因素:营养条件是家畜繁殖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足、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均衡都会导致母猪繁殖障碍;低血糖、饲料霉变、慢性中毒等也可引起弱胎、死胎。

环境性因素:环境是指猪舍内外温度变化、光照面积大小和栏内母猪密度。夏季炎热天气,通风降温不良,导致母猪采食量减少、营养不足,使生殖机能恢复慢,不能发情;把5~6头母猪关在一个栏内饲养,互相拥挤,经常争食、咬架,造成体弱母猪吃料少,日益消瘦,卵巢机能恢复慢,也不能发情,甚至造成受胎母猪发生流产;光照不足或光照过量对母猪繁殖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同病因所致的繁殖障碍在临床上的区别

传染性病因

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在怀孕任何阶段都可发生流产。现以布氏杆菌病为例进行简要介绍。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一种人和多种家畜以及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引起猪发病的主要是猪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和马尔他布氏杆菌。常因引入隐性感染病猪而造成在猪群中流行。病猪流产时的胎儿、胎衣、尿等均含菌,病公猪精液也带菌,病原通过生殖道和消化道入侵,也可通过呼吸道以及正常皮肤、黏膜感染。性成熟的猪最易感染,感染后延及全身,并长期存于某些局部组织。

病毒感染:一般来说,造成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性病原主要引起死胎、木乃伊胎和不孕,多数不引起流产。一窝子猪中有几头木乃伊胎或一窝仅产4头以下子猪,可认为是病毒感染特征的表现。这里主要介绍猪瘟、猪细小病毒、乙型脑炎、伪狂犬、繁殖障碍综合征。

一、猪瘟。接种过质量不好的疫苗的母猪,或不完全免疫的母猪,怀孕时如感染猪瘟强毒,母猪本身不出现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侵害胎儿;感染了低毒力株的怀孕母猪,同样仅出现繁殖障碍。

二、猪细小病毒。本病毒只能引起猪发病,并仅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综合征,其他

类型猪均只发生隐性感染而不表现

症状。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受污染的栏舍,空栏3个多月仍有传

染性。猪感染后3~7天,病毒可以从

病猪口、鼻、粪便,以及公猪急性期的精液排出,经口、鼻或配种感染。

三、日本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虫媒病毒属B群中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病。在家畜中主要见于马和猪,特别是幼驹表现为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猪常为性成熟时易感,表现症状为沉郁、嗜眠、怀孕母猪生殖障碍、公猪睾丸炎。本病的传播媒介为蚊虫,故常于夏季流行。

四、伪狂犬病。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属中的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表现发热和脑脊髓炎。除猪以外,多种动物皮肤发生奇痒。本病在猪中发病率高,初生至1月龄子猪最易感染,表现发热、运动失调等症状。成年猪感染常只表现轻度的上呼吸道炎症,而怀孕母猪感染则发生繁殖障碍。

五、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该病不仅因呼吸道感染、繁殖障碍、子猪死亡等引起直接损失,还会导致免疫抑制而继发多种其他疾病,多因混合感染而严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