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药理毒理 » 正文

榆林市家畜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09  来源:动物医学进展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712

摘 要:对陕西省榆林市2001年-2007年家畜布鲁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羊布鲁菌病阳性数和阳性率除2006年、2007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开始,牛的布鲁菌病阳性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猪没有检测到阳性。该调查结果为榆林市制定布鲁菌病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布鲁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布鲁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须强制报告的疫病。据世界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因布鲁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0亿美元,我国单就新疆、青海两省区概算,每年因布鲁菌病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亿元人民币[1]。

对家畜来说,病畜常常发生流产、不孕、空怀、繁殖力降低、仔畜成活率降低,还直接影响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2]。人感染主要因吃未煮熟的肉、奶或接触染有布鲁菌的畜产品所致,人感染该病后常因误诊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影响身体健康[3-4]。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人畜布鲁菌病疫情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先后有吉林、甘肃、宁夏、陕西、辽宁、上海、北京和天津等8个省市区达到我国规定的人畜布鲁菌病控制标准[5]。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畜布鲁菌病疫情开始逐年上升。1996年陕西绥德出现了1000余例布鲁菌病患者,大部分是新发病例[6-7]。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2004年全市羊存栏数为382.3万只,大家畜存栏34.1万头(匹),生猪存栏87.7万头,家禽存栏463.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18.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1%,为全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

近些年来,畜牧业饲养规模发展迅速,大量的引进外地的品种,市场交易日益频繁,榆林市的布鲁菌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榆林市近年来布鲁菌病的流行情况,对全市12县(区)的布鲁菌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榆林市制定布鲁菌病防控措施提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布鲁菌阳性血清,布鲁菌试管凝集抗原均为中牧集团生产。5 g/L碳酸生理盐水,用化学纯石碳酸与氯化钠配置,经高压灭菌后备用。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革兰氏碘溶液,950 mL/L酒精,沙黄水溶液,美蓝溶液。

1.1.2 主要仪器 恒温培养箱、离心机等。

1.2 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 2001年-2007年,通过对全市12个县(区)大型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养殖农户进行疫情调查,抽检部分家畜。

(1)检疫地点。榆林市辖的12个区(县),222乡镇及其所辖5 764个行政村的大型养殖场和规模化养殖户。

(2)检疫对象。榆林市大型养殖场、规模化养殖户以及散养农户的羊、牛、猪。

(3)血样的采集。将各种动物编号后从颈静脉采血5 mL置灭菌离心管中,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以1 000 r/min 离心5min,分离血清,4 ℃保存。

1.2.2 试管凝集试验 操作方法和结果判断均按国家标准动物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中试管凝集试验进行[8]。每批均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抗原对照各1份。

1.2.3 判定标准 按国家标准动物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T 18646-2002)进行结果判定,即牛1∶100血清稀释,猪、山羊、绵羊1∶50 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集现象时,受检血清判定为阳性;牛1∶50 血清稀释,猪、山羊、绵羊1∶25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集现象时,受检血清判定为可疑反应;可疑反应家畜应经3周~4周后重检,如仍为可疑,该牛、羊判为阳性。猪经重检仍保持可疑水平,而农场的牲畜没有临床症状和大批阳性患畜出现,该畜被判为阴性。

2 结果

2.1 羊布鲁菌病检疫结果

对2001年-2007年榆林市羊布鲁菌病检疫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榆林市羊存栏率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布鲁菌病阳性数和阳性率除2006年和2007年有所下降外,总体呈上升趋势。

表1 2001年-2007年榆林市羊布鲁菌病调查结果

Table 1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brucellosis in sheep in Yulin cityfrom 2001 to 2007

年份

Years

存栏数/头

Sheep

检疫数/头

Quarantine

阳性数/头

Positive

阳性率/%

Positive rate

2001

2 607 859

31 018

9

0.000 35

2002

2 673 134

27 017

112

0.004 2

2003

3 256 790

27 449

24

0.000 74

2004

3 290 770

27 564

58

0.001 76

2005

4 050 586

103 270

2 268

0.056

2006

4 500 160

144 904

2 299

0.051

2007

5 036 003

81 906

1 461

0.029

2.2 牛布鲁菌病检疫结果

对2001年-2007年榆林市牛布鲁菌病检疫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1年—2004年,榆林市牛布鲁菌病控制得较好,阳性数和阳性率都很低,但2005年后牛布鲁菌病阳性率上升较快,从2005年的0.54%上升到2007年的5.64%。

2.3 猪布鲁菌病检疫结果

2001年-2007年对榆林市12个区(县)的存栏猪进行了抽检,未发现阳性。说明布鲁菌病在猪群中还未发病。

表2 2001年-2007年榆林市牛布鲁菌病调查结果

Table 2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brucellosis in cattle in Yulincity from 2001 to 2007

年份

Years

存栏数/头

Cattle

检疫数/头

Quarantine

阳性数/头

Positive

阳性率/%

Positive rate

2001

4 905

568

0

0

2002

5 840

2 452

1

0.18

2003

10 615

333

1

0.3

2004

12 352

3 408

0

0

2005

21 051

4 803

26

0.54

2006

18 654

15 264

456

2.99

2007

16 328

13 911

785

5.64

3 讨论

3.1 布鲁菌病的危害

家畜布鲁菌病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患病母畜难以受孕,而怀孕母畜又易造成流产,使养殖户难以形成持续性发展,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患畜还能成为传染源,引发疫病传播,并极易形成自然疫源,污染草场、水源、饲料、土壤,对健康畜群是一个严重威胁。

家畜布鲁菌病对养畜户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严重威胁,人极易通过病畜传染该病。人患布鲁菌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甚至死亡,不仅造成身体痛苦,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也带来经济损失。

3.2 榆林市家畜布鲁菌病流行特点

从这次对榆林市布鲁菌病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2001年-2007年的7年间,该市的家畜存栏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布鲁菌病的阳性数也呈上升趋势。该市布鲁菌病的病源主要来自羊,羊的感染率一直较高,但2006年和2007年羊的阳性率逐渐下降。2004年前,该市牛布鲁菌病的阳性率一直较低,在0.3%以内,但从2005年开始,牛布鲁菌病阳性率陡然升高。牛布鲁菌病的感染,可能在未来几年对榆林市的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在近7年的检疫中,未发现猪有感染,可能猪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3.3 布鲁菌病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对布鲁菌病的认识不够,对该病的防控意识淡薄,购入牛、羊不报检是引起该病点状发生的重要原因。该市交通四通八达,公路检疫站无法完全控制牲畜的出入检疫。

(2)基层防疫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缺乏技术人员,影响防治工作。

(3)对病畜扑杀补助的标准低,病畜流失时有发生,少数养殖户发现牲畜被感染布鲁菌病后,担心被政府扑杀补助太少,不足以弥补损失,就设法把病畜卖掉。这给布鲁菌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布鲁菌病的净化工作量大,时间长,任务重,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常抓不懈,才能彻底的扑灭布病。

3.4 加强家畜布鲁菌病防控的建议

(1)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布鲁菌病的危害性,充分认识对该病控制的难度,把布鲁菌病的防治工作纳入日程,专人分管布病防治工作,明确责任。

(2)检疫出的阳性病畜要坚决淘汰,彻底消灭传染源。政府要保证经费投入,强行淘汰的病畜,应给予养殖户足够的补偿,以取得养殖户的配合。

(3)加强疫情监测,对疫区内的家畜进行检疫,掌握布鲁菌病的流行情况。被病畜排泄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使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从疫区处理后的第2年开始,连续3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监测和考核。

(4)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加强对疫区控制措施的考核。根据布鲁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疑似或确诊的布鲁菌病,均应及时上报,杜绝漏报。

(5)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基层业务人员开展布鲁菌病专业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减少疫情的漏报和误报。

(6)建立卫生与畜牧部门互通疫情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按照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原则,将布鲁菌病的各项预防控制措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疫情通报信息,开展布鲁菌病的联防。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