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规模化蛋种鸡场疾病防制策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21  来源:中国畜牧招商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54

1疾病控制的基本思路

规模化鸡场,疾病控制的基本思路是“防重于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鸡群的保健工作。

1.1提高易感动物免疫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抵御流行性疾病传播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保证家禽对该病抗体的均匀有效。

1.2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密切注意周围养鸡户,及时发现,及早预防,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传染源。

1.3 切断传播途径 当周围鸡场暴发疾病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人、物、器具的流动,做好日常卫生、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工作,力争切断和延缓野毒的侵袭,为鸡群产生良好抗体赢得时间。

2 不同饲养阶段,蛋种鸡企业疾病防控策略

2.1第1周:母抗保护期 雏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对部分特定传染性疾病具有抵抗力,但对部分细菌和强病毒没有抵御力,此阶段易发疾病有脱水、煤气中毒、绿脓杆菌病、假母鸡和某些药物中毒等。

生殖性传染性支气管炎预防和控制策略:①加强进雏前期鸡舍内外环境的控制,进雏后做到勤消毒,减少舍内外传支病毒含量;②加强雏鸡2周以内的饲养管理,保持温度稳定,减少温度、湿度忽高忽低对鸡群的应激;③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传支免疫程序,建议在1日龄给雏鸡苗免疫Ma5弱毒疫苗;④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2.2 第2~3周:启动免疫期 在育雏的2~3周内,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逐渐消退,但雏鸡本身的免疫应答还没有足够完善,又没有免疫淋巴器官作为防线,因此可以将此期称为“零抗体”期;且此阶段的免疫多而集中,各种免疫应激因素多,为了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必须加强舍内外环境的消毒,提高鸡舍内外卫生标准,有效降低舍内病菌、病毒的含量;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减少各种免疫因素对鸡群的应激。

传染性法氏囊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①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确定最佳的首免日龄,一般在12~16日龄首免;②做好鸡舍内外环境的消毒,降低法氏囊病毒在环境中的浓度;③加强保温,调整好保温与通风的关系;④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提高鸡只免疫力;⑤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注射卵黄抗体,并辅助投一些肾肿解毒药。

2.3第4~6周龄:加强免疫期 进入第4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基本发育成熟,能够很好产生免疫应答,该阶段在启动免疫的前提下,应加强对新城疫、法氏囊炎、传支、禽流感、传喉、鸡痘的免疫,以确保产生良好、持久的抗体。同时要重视新城疫、传喉、鸡痘疾病的发生。

新城疫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①根据抗体水平变化,加强补充免疫。育成期HI抗体水平不低于6,产蛋期HI抗体水平不低于8;②强毒I系、Ⅱ系、Ⅲ系和强毒灭活苗联合使用;③发生新城疫后,用I系 紧急接种;④防止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传染性喉炎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①首免建议使用进口疫苗;②严格控制免疫的疫苗量,不超过1头份;③采用点眼免疫,最好点左眼;④预防免疫反应,控制结膜炎,免前三天投千分之一的红霉素。

2.4第7~16周龄:抗体平稳期 雏鸡经过启动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已逐步升至较高水平,基本具备了抵御野毒侵袭的能力,但必须注意新城疫、禽流感、传支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做好补充免疫。

2.5第17~20周龄:增强免疫期 到18周,母鸡的各种器官基本发育成熟,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普遍增强,开始进入性成熟期,准备产蛋。为了避免产蛋高峰期的各种应激因素,此阶段应增强对鸡只新城疫、禽流感、传支、鸡痘、减蛋综合征等疾病的免疫,以期获得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使其顺利度过4~5个月的产蛋高峰期。

此阶段需要免疫的项目较多应注意:①各免疫之间时间间隔至少1周;②最好使用油苗免免疫;③可采用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苗,禽流感H9型,鸡痘和脑脊髓炎联苗,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传支三联,④做新城疫Ⅳ系的局部免疫。

2.6第26~40周龄 产蛋高峰增强免疫期后,鸡群已具备了充足、均衡、有效的抗体,但此阶段鸡只既要增重,又产出较高,对外界环境的抵能力较差,最容易出现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等慢性疾病,并由此继发禽流感、新城疫等病毒性疾病。应保证:供给全面、充足的营养;减少日常管理中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水所产生的各种应激,保持相对稳定高产、稳产环境;有发病的鸡场根据不同季节变化及鸡群日龄状况,适时进行预防性投药;每月定期监测新城疫、禽流感的抗体水平,做好适时补免工作。

禽流感预防和控制策略:①加强饲料管理,增强鸡群体重;②选择当地流行毒株灭活苗免疫,育成鸡2次,蛋鸡阶段4个月1次;③确保100%免疫率。

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①充足的占笼面积,保证每只鸡450平方厘米;②全面、充足、卫生的饲料,饲料中最好不含杂粕;③良好的通风换气与保温;④加强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⑤减少饲养密度,在现有条件下,每平方米不超过16只;⑥控制原发性疾病尤其是支原体病的发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