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肉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21  来源:中国畜牧招商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61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08年2月28日,山东滨州沾化县一肉鸭养殖户带12只7日龄病死鸭到我兽医诊断中心就诊。据介绍,其饲养的这批肉雏鸭共2100只,进雏时小鸭无任何临床症状,表现健康。养鸭户从进雏开始就在水中加入氟哌酸、多维电解质和葡萄糖。连用三天,6日龄时有部分肉雏鸭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病鸭离群,缩头拱背,行动呆滞,不久即伏地不能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个别鸭子有腹泻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出现神经症状,运动不协调,双脚呈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似游泳状,翅膀下垂,张口伸颈呼吸,死前头颈扭曲于背上,腿伸直向后张开,呈角弓反张姿势。

2剖检变化

肝肿大,容易撕裂,质脆,呈土黄色、褐黄色、黄白色,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脏、肾脏也有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出血;胰脏充血成粉红色,心肌质软呈熟肉样;脑充血、水肿。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3实验室诊断

3.1细菌分离 无菌采集病死鸭肝、脾脏组织,分别接种麦康凯琼脂和鲜血琼脂平板上,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

诊断结果:在麦康凯琼脂和鲜血琼脂平血上均无细菌生长,可排除传染性浆膜炎等细菌病继发感染。

3.2病毒分离

3.2.1病料采集:无菌采集患病雏鸭典型肝脏病料放置于灭菌的玻璃瓶,冻结保存作为病毒分离材料。

3.2.2病料处理:取病鸭肝组织,用组织研磨器磨碎后,用灭菌的生理盐水制成1︰4的悬液后反复冻融3次,3000转/分钟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加入青、链霉素各2000IU/毫升,4℃过夜备用。

3.2.3胚胎接种:将病毒分离材料接种于11~13日龄易感鸭胚或10~11日龄鸡胚6~8枚,每胚绒尿腔接种0.1~0.2毫升。鸭胚一般48~96小时后死亡。鸡胚死亡差异较大,较不稳定,通常在接种后96~120小时死亡。胚胎特征性病变是胚体生长停滞,全身皮肤和皮下充血、出血,腹部和股部皮下发生水肿,绒尿液增多和变为淡绿色。肝脏肿大,呈淡绿色,或红黄色,表面有淡黄色的坏死灶。死亡时间较长的胚胎中,绒尿液明显变绿,肝脏病变和胚胎发育受阻更加明显。鸡胚在接种后60、72、96、120小时分别死亡2只、2只、1只、3只,其他一直到21日龄还存活。剖检死亡胚体,观察病变:尿囊液少而清亮,呈淡绿色;胚体颈部水肿、轻微出血,较脆,稍碰即碎;肝脏呈墨绿色,有点状坏死灶。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存活鸡胚普遍呈现典型侏儒胚症状。

3.2.4易感雏鸭接种:用病毒分离材料或鸭胚或鸡胚分离毒株的绒尿液接种5~10只、1~7日龄易感雏鸭,每只皮下或肌肉注射0.2~0.5毫升。接种24小时后开始发病和死亡,并具有典型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

3.2.5细胞培养:在单层鸭胚肝细胞接种病毒分离材料,在室温吸附1分钟,加入细胞营养液于37%温箱培养观察,引起细胞变圆等病变。

3.3血清学诊断方法

3.3.1保护试验:用已知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抗鸭病毒肝炎特异蛋黄抗体注射5只、1~7日龄易感健康的雏鸭,每只雏鸭皮下注射1~2毫升,12~24小时后用至少10的3.0次LD50的病毒分离物,或绒尿液皮下或肌肉注射攻毒。未注射抗血清5只对照组雏鸭同时攻毒。经7天饲养观察,结果注射特异抗体组的雏鸭有80%~100%存活,而对照组雏鸭有80%~100%死亡。由此,可判定为分离毒株为鸭肝炎病毒。

3.3.2被动免疫试验:取经鸭肝炎病毒免疫种鸭1~5日龄5只雏鸭(含母源抗体)和5只1~7日龄易感雏鸭10只,进行LD50的病毒分离物攻毒。经7天饲养观察,结果免疫组有80%~100%雏鸭存活,而对照组有80%~100%死亡,即可判定为分离毒株为鸭肝炎病毒。

3.4病毒血凝效价测定 按常规微量血凝试验方法测定病毒的血凝效价。

3.5病例复制试验 取48小时后死亡的鸡胚尿囊液,经生理盐水10倍稀释后,用一次性微孔滤除菌,置于4℃冰箱备用。取6日龄雏鸭20只,分为两组,试验组15只,颈部皮下注射上述稀释液0.1毫升/只;对照组5只,颈部注射灭菌生理盐水0.1毫升/只。

诊断结果:接种稀释尿囊液的雏鸭在第3天发病,死亡7只,第4天死亡4只,第5天死亡3只,对照组无一死亡。死亡前病鸭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两腿向上乱蹬,呈游泳状,头部向后仰弯曲到背部,呈背脖状,表现为明显的角弓反张状态;高声鸣叫,叫声凄惨。剖检死亡雏鸭,其肝脏呈黄色肿大,有明显的出血斑,脾脏、肾脏也有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出血;胰脏充血成粉红色,心肌质软呈熟肉样;其他无明显病变。对照组健活。

4鉴别诊断

4.1与鸭瘟鉴别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感染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从患鸭瘟的鸭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可作为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1~7日龄雏鸭作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可作为重要鉴别特征之二。必要时用鸭胚和鸡胚作为病毒分离检验。

4.2与鸭巴氏杆菌病鉴别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鸭巴氏杆菌病的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与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可作为重要鉴别特征之二。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革兰氏或美蓝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用肝脏和心包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可作为重要鉴别特征之三。

5防治措施

5.1为预防本病发生,平时应严格执行孵化室、鸭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制度。

5.2于1~3日龄雏鸭,每只皮下注射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雏鸭病毒性肝炎精制抗体0.5毫升。

5.3对发病鸭立即进行隔离和消毒,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每只注射0.5毫升。在饮水中加入山东绿都安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解多维。

5.4中草药防治法:板蓝根、黄芩、蒲公英、地丁各100克,茵陈、地骨皮、夏枯叶各120克,连翘80克,柴胡、升麻各70克,苍术、白术各40克,共同粉碎后按每只鸭每日3克的量加入饲料中饲喂,连用5~7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