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用药和免疫误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2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09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防治十分困难,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当前的猪高热病防控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值得注意。

误区:“防疫”就是“打防疫针”,可以“一针安天下”

当前养殖场,无论其规模大小,对“防疫”的认识程度都比较高,过去那种拒绝免疫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很多人对“防疫”的理解还是很片面的,认为“防疫”就是“打防疫针”,以为可以“一针安天下”,什么病都可以不怕了。

实际上,“防疫”是针对疫病流行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采取扑杀发病和隐性感染动物、进行消毒隔离检疫、对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注射等各种措施的综合,与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的概念内涵是相同的。

真正的“防疫”,除了针对相应的动物疫病进行免疫注射,保护易感动物外,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建立检疫、隔离、消毒、封闭饲养和全进全出等项管理制度,能够净化场内的各种疫病,并形成生物安全屏障,阻止外疫的传入。

疫病的传播途径就是病原体由发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侵袭到易感动物的途径,分为直接与发病动物、带毒动物接触的直接接触传染和与发病、带毒动物的分泌物、粪便、饲养管理用具等携带病原接触的间接接触传染。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多,病猪的分泌物、精液、排泄物等都可以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后均可感染。但该病毒对于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又不是特别的强,主要靠直接接触感染。

确保集中规模饲养成功的关键就是建立科学的防疫制度,严格消毒、杀虫、灭鼠,减少病原体的污染,最大限度的切断传播途径,减小疫病的发生机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全面、定期的消毒制度,消灭因饲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病原体污染,同时也控制各种外来的病原体污染,以及粪污造成的化学污染,建立一个洁净、安全的养猪环境。同时也要控制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猪场内也不要饲养其它动物。

养猪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均能杀灭环境中的病毒。

误区:发热就用安乃近退烧,“抗生素是万能药”

目前有十几种猪病都可以导致猪的“高热”和死亡,如猪瘟、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均有高热、厌食、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的症状,常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相混淆。但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猪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避免死亡,应当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相区别。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