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水产 » 正文

鳍脚类动物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03  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507

鳍脚类动物(海狮、海豹、海象等)真菌性皮肤病的好发部位为背部、胸鳍、尾鳍等处,主要致病真菌有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和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等。另外,镰刀菌属(Fusarium)引起的鳍脚类动物皮肤感染亦见报道。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患处被毛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脱落,皮肤灰白色,偶见红疹,严重者可见渗出、破溃、化脓。

1 皮肤样本采集 

对于年幼或体型较小的动物可徒手保定,对于体型较大或性情凶猛的动物须使用特制夹笼辅助保定。剪去病变皮肤边缘的被毛,用70%酒精局部消毒以清除表面杂菌,以提高镜检的阳性率。然后用消毒刀片从病变皮肤边缘向外刮取样品至轻微渗血为止。为防止继发感染,采样部位可涂以抗生素软膏。

2 实验室检验 

2.1 镜检 将皮肤样品涂于载玻片上,制片2张。其中一张涂片滴加10% KOH 1滴(亦可在20% KOH中混入蓝色派克墨水以使真菌着色),覆以盖玻片,放置片刻或快速通过酒精灯火焰2~3次轻微加温使标本透明,便于观察。然后轻压盖玻片将标本压薄,置于显微镜下检查。先在低倍镜下检察有无菌丝和孢子,有则换高倍镜观察其形态、大小、排列和位置等。犬小孢子菌感染时,常可见圆形小孢子散在毛发周围,形成孢子鞘。毛癣菌常引起毛发内感染。马拉色菌感染时,常可见球形厚壁孢子和棒状菌丝。另一张涂片待自然干燥后快速通过火焰3次以使标本固定于载玻片上,然后作革兰氏染色,油镜检查。真菌通常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呈蓝紫色。

2.2 真菌培养及鉴定 无菌棉签取样,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4周。根据需要还可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皮肤癣菌鉴定培养基(DTM)等。每天观察真菌生长情况,注意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等。培养2~3周时进行显微镜检查有利于菌种鉴定。用透明胶带粘取菌落,再紧贴于滴有乳酸酚棉蓝染液的载玻片上,显微镜观察。犬小孢子菌在SDA上生长速度快,毛状菌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表面由白色转变为黄色,背面由黄色转变为桔黄色,镜下可见梭形、纺锤形的大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一般有6~12分隔。毛癣菌经SDA培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由光滑转为毛状,表面由白色转变为黄色,背面由苍白色转变为黄褐色,镜下可见菌丝透明、分隔,小分生孢子呈圆形,大分生孢子呈棒状。马拉色菌经SDA培养后,一般菌落直径为3~5 mm,菌落呈白色或淡黄色,边缘有突起的皱褶,油镜下可见小卵圆形孢子。镰刀菌经PDA培养后,菌落呈苍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镜下常可见弯曲的披针形大分生孢子。

3 治疗 

以口服抗真菌药物为主,如特比萘芬、酮康唑及灰黄霉素等。可根据真菌培养鉴定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用药。特比萘芬常用剂量为每日5 mg/kg体重,顿服。酮康唑常用剂量为每日4 mg/kg体重,顿服,每日晨进食2小时后口服吸收较好。灰黄霉素常用剂量为每日15 mg/kg体重,分3次口服。各种药物的具体疗程根据动物皮肤感染严重程度和疗效而定。

利用鳍脚类动物夜间上岸睡觉的习性,每天下班前将克霉唑或特比萘芬乳膏直接涂于动物皮肤患处,并将动物置于无水的笼舍过夜。

4 预防 

(1)做好鳍脚类动物生活池内海水的循环、过滤、消毒和更换工作,保持良好水质。做好水温调节工作,维持动物适宜的水温(18~22℃)。(2)做好动物生活笼舍的通风、清洁、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环境卫生。(3)由于人工饲养的鳍脚类动物多食用冷冻鱼,而冷冻鱼在加工、储藏及解冻过程中,容易造成营养成分流失。因此,平时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以增强动物机体抵抗力。(4)在混养动物群体中,若发现个别动物出现皮肤病变,应及时隔离,避免传播。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