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发热为特征。2004年6~9月份,我县及周边地区许多猪陆续发生高热不退的疾病,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流行情况
2004年6~9月我县有8个乡、66个村2192户发生,发病猪8128头,死亡4213头,发病致死率51.8% 。一般先是零星发生,而后在附近地区蔓延,传播速度很快。流行初期当地兽医大多用抗生素、磺胺类药及退热镇痛药,但大多不能治愈,且病程较长,后期治疗无效而死亡。某农户从市场上购进仔猪52头,购进后第5~6天,仔猪相继发病,到第14天已死亡48头。2004年9月某农户从苗猪市场购进苗猪40头,7日后全部发病,后经血涂片镜检后用新砷凡纳明(914)、四环素及血虫净等治疗死亡4头,发病致死率10%,治愈率90%。
临床症状
急性多发生于仔猪,高热、食欲不振、可视黏膜黄染、贫血,耳尖有紫斑,后蔓延至全身。架子猪多为高热不退,病猪越来越消瘦,可视黏膜苍白、黄染、眼圈发黑,耳朵、颈部皮肤出现片状紫斑,有时腹下皮肤、四肢内侧也有紫斑,出现紫斑的病猪很快死亡。部分母猪所产仔猪在产后1~2天相继发病,主要为耳尖有紫斑,且很快死亡。个别仔猪不经治疗,可耐过,但耐过后,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病理变化
笔者剖检仔猪18头,50kg左右的架子猪4头。剖检病变如下:仔猪皮肤发紫、血液稀薄、呈淡红色,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脾脏肿大,肾脏、肠道、膀胱可见针尖状出血点。个别仔猪并发猪瘟的可见猪瘟的典型病变。50kg左右的架子猪:绝大部分耳外壳有片状紫红色斑点,腹下皮肤、颈部皮肤有大小不一的紫红色斑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胸前淋巴结严重出血,呈紫红色。心脏、心耳及冠状部有严重片状出血斑。肝脏肿大呈黄棕色,脾脏肿大边缘钝圆,胃有少量出血点,小肠浆膜有鲜红色的出血斑。个别病例膀胱有出血点。
实验室检验
共查血液样本132个,其中阳性114个,阳性率86.4%。
1 直接采血镜检:采血1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的0.85%生理盐水稀释,在400~600倍下镜检,在暗视野下,可检出附在红细胞上的病原体,呈点状、杆状、梨状,个别感染较重者,可见红细胞呈齿轮状或呈芒状,且红细胞有80~90%被感染。
2 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附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的病原体,有折光性,在红细胞表面尤如一个个镶嵌在红宝石上晶莹发亮的蓝宝石。每个红细胞上附着的病原体数量多少不等,一般为6~10个,多的可达20个以上。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早期使用抗生素和退热镇痛药治疗后体温稍有下降,但体温很快又升高,反复高温不退的现象,结合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猪附红体病。
治疗
早期治疗曾用多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及退热镇痛药,但治疗效果不佳,且体温反复性很大。连续治疗5~6天,体温也难以恢复。后改用血虫净(贝尼尔)5mg/kg,注射用水稀释或5%溶液,肌肉注射,隔天一次,连用2~3次。除个别病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一般都能治愈。治疗过程中,加注抗菌药物和补血药品如牲血素、维生素B12等可防止并发感染,促进康复。四环素、914等对治疗本病也有疗效。
小结与讨论
猪附红体病国内外报道散发性较多,而我县今年夏天出现该病后传播速度较快,呈爆发性流行,在我国尚属少见。笔者认为与今年夏天蚊子特别多有关,对于本病确切的传播途径,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病造成的危害多见与仔猪,多因断奶、调运、转场、阉割等应激诱发,但该病在我县的流行对架子猪的影响不容忽视,病程较长而又未及时治疗的发病死亡率也比较高。
本病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红细胞内,使正常红细胞减少,易继发其它疾病,一旦并发其它疾病,治疗效果极差,损失严重。
本病在临床上早期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后期易与猪瘟症状混淆,这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应及早用耳尖放血观察色泽、浓度并配合血液检查病原体作快速诊断,对症用药,减少因不对症用药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根据报道土霉素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我县治疗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否与产生耐药性有关或与其它因素有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