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部在2007年起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中明确指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是十大行动中的关键之一。这一行动的要点包括:继续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严格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强化兽药质量监管,加大兽药残留监控力度。加强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完善动物疫病应急处置,实行强制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在2007年里重点抓好八项工作中的第三项是加快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防治;如禽流感等。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被划分为乙类传染病。而在对乙类传染病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第一章第四条规定的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预防禽流感是预防人间禽流感流行的第一道防线。那么何谓禽流感?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我国出台了那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什么一定要在春季重点防控?我们应该如何去防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1 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1.1 众多的禽流感血清型
禽流感病毒有很多血清型,这些都根据其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抗原而确定。正是这些抗原才使与之相关的保护性抗体得以产生。禽流感血清型有H1N1、H4N2、H5N1、H5N2、H7N2、H9N2等等。禽流感病毒的H和N是什么意思?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蛋白质),一种糖蛋白叫血凝素(HA),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由于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HA分为H1~H15十五个不同的型别,NA分为N1~N9九个不同的型别,其中H5与H7为高致病亚型。
1.2 不同的致病性
在不同的血清型间和同一血清型的不同毒株间致病性都不一样。这种致病性可由3种实验室测试方法来判定。这些测试方法包括:第一种是对4~6周龄的易感鸡进行接种;第二种是对血凝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进行排序;第三种是在不含胰蛋白酶的细胞培养物上培养;按照上述3种测试的结果,将禽流感病毒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能导致严重疾病,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致病力要低得多,无致病性禽流感(NPAI)——无明显的致病力。历来最受关注的是含H5或H7血凝素的禽流感病毒,这些病毒常常表现出具有或变成高致病性的潜力。例如,1983~1984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爆发的食流感,最初分离到的H5N2病毒被归类为无致病性(NPAI)或低致病性(LPAI)的病毒。随着疫情的发展和病情变得更为严重,很多分离到的H5N2病毒被发现是高致病性的。据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最初的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或结构变化;出现这种突变或变化的原因是最初的病毒未受到强有力的控制而得以在许多鸡群中繁殖和传播。1997年从香港的家禽和患者分离出的H5N1病毒在给试验鸡接种后表现出高致病性。H7N7在历史上称“鸡瘟”,现已改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1.3 禽流感病毒的突变能力
有些禽流感病毒能通过抗原漂移、抗原转变或突变而发生变化,如刚才我们所提到的在1983年发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H5N2。因此,如果一种禽流感病毒在鸡群中不断繁殖,它就可能发生变化,变得更有致病性。另一方面,有些禽流感病毒也可保持得很稳定。例如,有关专家通过试验分类为无致病性的H7N2禽流感病毒周期性地出现于纽约市和纽瓦克的大型活禽市场至少已有4年之久。这个病毒已经受反复检测,一直保持极为稳定,其氨基酸排序和对鸡的致病性都未发生变化,以至于认为它不具备变成高致病性病毒的潜力。
1.4 病毒的传播
感染的鸡只可从呼吸道、眼(结膜)和粪便排出病毒,在感染初期的排毒量很大,在此高度感染时期,任何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如衣服、鞋靴、鸡筐、鸡笼、设备、昆虫、野鸟等都能传播疾病。禽流感病毒不耐干燥,因此,一旦受到污染的粪便得以干燥,其感染力可能就会明显下降;但是仍有情况表明,鸡群感染103天之后仍从粪坑里发现了病毒。流行病学的证据表明禽流感具有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在鸡舍相距较近的地方这种可能性更大,在扑杀鸡群时这种危险尤为明显。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垂直传播(种鸡——种蛋——雏鸡)具有极大的危险。但是,如果一个种鸡群受到感染,其产出的种蛋和雏鸡应予以销毁,康复后鸡群产的蛋不含病毒。在无致病性的H7N2病毒爆发时,即使在发病初期(急性期)也不能从蛋中发现病毒。据有关专家通过建立“封闭”(Closeloop)体系和消毒程序可成功地使鸡蛋得以利用,未发现增加传播的危险。我们说的“载体状态”所指的情况是康复的鸡只在其体内某些地方还携有病毒,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还从其呼吸道或通过粪便排出这种病毒而感染别的鸡只,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例真正的AI载体状态。据有关专家分析,在鸡群感染过后3~4周,一般就不能从活鸡身上或其生存的环境中找到病毒。
1.5 对禽流感的免疫性
早先接触过同一种或相似的禽流感病毒血清型或注射禽流感疫苗可产生对此病毒的免疫性。注射死苗(灭活苗)对预防临床禽流感有很好的效果,在某些方面优于灭活苗的其它类型的疫苗也已经研制成功。如今全球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疫苗往往可对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和扑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禽流感的特性
禽流感的症状范围很广,轻则难以发现,重则表现为高死亡率的急性发作。在1983~1984年宾夕法尼亚州和美国感染高致病性H5N2禽流感(HPAI),禽流感持续了12个月后某些鸡群中,死亡率高达90%。致病性禽流感爆发时的症状包括严重精神沉郁、鸡群沉默无声(俗称“教堂效应”)、产蛋率剧降、产软壳蛋、倒吸气、张嘴呼吸、流眼泪鼻涕、冠和肉垂水肿、神经症状以及腿和身体其它部位出血。
2.1 与其它疾病的混淆
根据已有禽流感病毒的血清型和致病性及其所产生病情的严重性,禽流感最初可能与其它能影响产蛋量并提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中毒或管理问题相混淆。在临床上可能与某些形态的禽流感相混淆的传染病包括:新城疫(ND)、禽霍乱(FC)、支原体病(MG)、传染性鼻炎(IC)、喉气管炎(ILT)和支气管炎(IB)等。当对某一毒株所引起的病变有经验后,就可很快识别病情;最初的诊断和随后的确诊要靠诊断实验室检测。某些禽流感可能十分温和,以至于不产生任何可识别的症状,只有通过血液检测才能知道鸡群中曾有过禽流感。
2.2 诊断实验室检测 $Page_Split$
根据已有禽流感毒株的血清型和致病性,鸡群症状的范围可从基本上观察不到的异常到高死亡率的烈性病。养鸡场要确定是否有某种温和型的禽流感在自己的鸡群中传播的唯一方法是定期执行检测计划,最简便的办法是对血液或鸡蛋进行禽流感抗体检测。这种未测出的病毒传播的危险在于它们可能发生变化或突变而使其致病性大大增强。据科学的经验证明,H5N2病毒的抗体在自然感染的鸡群中可保持数月至1年以上,所以有一个鸡群中发现抗体只能说明该鸡群在过去某个时候曾感染禽流感,往往当检到抗体时在鸡群或环境中已没有可检测到的病毒了。
3 我国家禽业概况
家禽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最高,与国际先进水平最接近的产业。家禽饲养品种繁多,数量庞大;具体的品种包括鸡、鸭、鹅、火鸡、鹌鹑、鸽以及特种禽类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家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家禽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禽类产品也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3.1 禽类产量快速增长。
据2006年有关数字统计显示出我国禽肉产量1506.6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比1985年增长了6.5倍,而同期世界禽肉产量增长了1.4倍。我国现在禽肉产量占肉类总量的18.7%,人均占有量11.5千克。禽蛋产量达到2945.6万吨,比1985年增长了4.3倍,占同期世界禽蛋增长量92%,占世界总产量的44.5%。我国禽蛋总产量从1986年以后,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22千克,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据我国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1月~11月,家禽产品进口额为8.76亿美元,同比增加1.08倍;其中,禽肉及杂碎占家禽产品进口总额的98.01%,种禽占1.84%,加工家禽占0.15%。我国家禽产品出口额为9.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78%。其中加工家禽占家禽产品出口总额的72.82%,禽肉及杂碎占23.92%,活家禽(种禽除外)占3.26%。我国家禽产品出口大于进口,保持贸易顺差。
3.2 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加快
据有关数字统计,2006年出栏2000只以上规模肉鸡场有47.2万家,出栏肉鸡占出栏总量的73.1%,年出栏过亿的家禽企业有广东温氏集团、正大集团、山东六和集团和大成集团。存栏500只以上规模蛋鸡场有77.9万个,年产鸡蛋占全国总量的67.2%,现代化生产企业已经成为家禽养殖业的主体,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使肉鸡业、蛋鸡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3.3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家禽养殖业发展较早地融入世界家禽养殖业发展的潮流,引进国外优良家禽品种和先进生产设备,吸收国外饲养管理经验,目前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建立了“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了产加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2006年的一年里,从业人员过千万人,年创产值3000亿元,还带动了饲料工业、兽药和疫苗生产、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4 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
华东、华北、东北地区是我国禽肉产量最大的地区,占全国禽肉总产量的63.8%,广东是我国黄羽肉鸡生产最多的省份。我国蛋鸡生产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其中河北、河南、山东、江苏、辽宁等5个省,禽蛋产量占全国禽蛋总产量的58.4%,已形成了“北蛋南调”的格局;而水禽养殖业主要集中在长江流。
3.5 禽肉成为我国畜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目前,我国已有90多家禽肉加工出口合格企业。2006年,我国出口禽肉及加工产品37.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
4 禽流感所造成的损失
1997年8月,香港卫生署公布了香港发现全球首宗人类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死者是一名3岁男童;对死者血清样本的化验证实是H5N1亚型。共有18人受此病毒感染,6人死亡,死亡率为33.3%。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冯富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到两年多来,禽流感已经造成重大损失,尤其对农业影响较大,到现在为止约有1.5亿只禽鸟因病死亡,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2005年的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如果美国15%的人口感染禽流感,经济损失将达930亿美元,如果感染比例达到35%,经济损失则有可能飙升至2170亿美元。世界第二大保险经纪商——美国怡安保险经纪公司指出,这样的大规模事件将无法承保,美国各大公司要对劳动力短缺有所准备,25%的雇员可能染病而无法工作,防范禽流感需数十亿美元禽流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5年8月下旬横扫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卡特里纳飓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指美国经济因人员伤亡导致的收入和生产损失,以及因此增加的防疫和医疗保健支出等等。
5 防控禽流感迫在眉睫 $Page_Split$
随着2008奥运会的临近和“好运北京”赛事的开锣,首都食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受到了全球的瞩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预防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疾病传播的出现成为了我们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具有源头治理,治防结合,立足于防的治本理念。如今全球正处在禽流感的高发季节,按照禽流感的流行规律,随着天气由冷转热气温回升的影响,疫情发生的风险会不断提高;加上我国目前家禽散养比例比较大,饲养方式相对的落后,人畜混居和畜禽混养的饲养环境还没有完全的改善,禽流感防控的难度也就比较大。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旦突破人群免疫防线,演变为对人具有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将造成大量的感染和死亡病例。根据卫生部公布的信息,2007年8月在我国还没有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人类大规模感染的疫情。虽然如此,全球的疫情发展也迫使我国必须正视禽流感,提前做好药品准备工作对于控制可能发生的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预防禽流感的形势更为严峻,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大都是以农业为主,出现禽流感疫情可能性大,更面临禽流感传播危险;而这些国家医疗体系较不完善,一旦在人群之间出现相互传染,其预防和治疗更为困难。在上个世纪发生的三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禽流感病毒变异或人禽流感病毒“杂交”产生新病毒导致的。家庭、幼儿园、学校和办公室等人群相对稠密的场所,由于人与人之间接触密切,发病率可以达到20%~30%。2006年10月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他认为全球大范围的流感一般每20年到50年爆发一次;现在距离上次爆发大范围流感的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了,每年都有可能爆发流感,一旦流感流行,人禽流感病毒的结合可能性很大;另外活禽市场对于禽流感的控制确实是极大的挑战,因为在活禽市场上不断有从四面八方来的各种禽类混到一起,同时人员、鸡笼和设备等也不断在市场与鸡场间流动,难以彻底扑杀患病鸡群同时也达不到有效地清洗和消毒。
6 我国在家禽疫病防控技术方面的优越性
近年来,禽流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给家禽养殖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研制高效疫苗,加强免疫工作成为防控禽流感、保护家禽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先后研制出H5N1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禽流感-新城疫二联活疫苗等多种疫苗。针对部分地区禽流感变异病毒引发疫情,及时研制出变异毒株疫苗,我国还建立了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生产出诊断试剂盒,能够在十几分钟内实现现场快速诊断。除了目前在免疫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几种疫苗外,我国还研制了亚单位苗、标记苗、DNA疫苗等三种新型疫苗,作为技术储备,为防控禽流感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目前发生在我国的禽流感疫情处于可控之中;这是因为在2003年发生SARS疫情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
7 如何对禽流感进行防控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最为根本的是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农民的“三生”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诚然,在21世纪人性化的今天,关注家禽福利同样是我们当前着力发展家禽业的首要任务,全面提升家禽的“三生环境”既生产环境——饲养环境——生态环境,家禽的健康从而得以保证。我国在不断完善畜禽类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先后颁布实施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禽类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的疫病防控、检疫、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加强禽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了《2006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方案》。2007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用于支付禽流感疫苗补助的经费增加到17亿元,同比增长55%。但是我国还必须执行一项强有力的计划,那就是对进人活禽市场的所有禽源进行检测,同时定期对市场进行检测,扑杀患病鸡只并进行消毒。一般来说,所有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都不很强,都可被干燥、加热和许多消毒剂所灭活;如果一个家禽商必须来到您的鸡场,他的车辆和用具一定要干净,切勿允许他将鸡筐放入您的鸡舍,特别是不能把任何鸡只留在场内;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13个方面。
7.1 锁好鸡舍,仅许可必要的人员进入您的鸡舍。他们应穿干净或一次性的工作服,戴帽子;穿塑料鞋套或可以清洗和消毒的靴子。在鸡舍和蛋库的门外设消毒地,每天要更换消毒液。
7.2 饲养员不能着工作服和工作靴走出场外。
7.3 未经彻底清洗和消毒,不能在场内使用其它鸡场使用过的设备。
7.4 拣蛋和送料人员应穿防护鞋——一次性塑料靴(留在场内处理)或可消毒的胶靴。
7.5 凡是进入鸡场的常用物品(蛋盘、推车等)都必须是新的(如果是纸浆蛋盘)或是干净的、经清洗和消毒的(塑料蛋盘、推车、架子和隔网)。
7.6 安全地处理死鸡——焚化、深埋滩肥或送往废弃物处理厂,绝不可将死鸡堆在舍外或丢到野外。
7.7 至少5周内,不应将患过可疑疾病或死亡率较高鸡群的粪便随意丢弃,除非堆肥并封存三个月以上。
7.8 不要参加有其它鸡场销售或展出其鸡只的拍卖会或展览会。
7.9 野鸟(欧椋鸟等)可传播禽流感病毒,防止野鸟进入您的鸡舍并与有关专家合作,尽量减少或消灭鸡场中的野鸟。
7.10 家养水禽和野生水禽(包括鸥鸟)都可能携带禽流感病毒,别让您的鞋或设备把这些水禽的粪便带进鸡舍。
7.11 应限制一切进出鸡场的车辆,对汽车的轮子、底盘(如可能的话)和地板进行消毒,车内喷洒灭蝇剂。
7.12 计划全面实施禽流感监控计划。
7.13 如出现任何发病和死亡情况,应向您的公司报告或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
在美国,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已获批准用来治疗流感。上述四种药物在美国是处方药物,需要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我国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属于OTC药物,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中指出在发病48小时内应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治疗。
最近几年,受禽流感等疫病的影响,我国家禽养殖业生产受到了一定的挫折,得确有不少企业亏损;但是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拉动下,目前我国家禽养殖业正逐步走出困境,恢复了正常的、健康的、有序的生产;在经历了疫病的洗礼后我们必须使禽流感的监管体系完整有效的衔接起来,只有如此才能发挥效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的解决禽流感对我国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