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业日益发展的今天,由于集约化生产、缩短畜禽生产周期的高技术要求与绝大多数实际操作水平无法达到平衡,导致疾病瘟疫的猛增,养殖难度越来越大,不但使畜禽肉的营养价值与口感大不如前,而且还因快速生产、长期使用抗生素、添加剂的毒负作用和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禽流感滥发的今天,人们将它归罪于候鸟、大雁的传播,大家不妨想一想,禽流感(欧州鸡瘟)始发于1878年,百多年来候鸟、大雁任其自然规律性的迂回,为什么现在才是一个病毒携带者呢?笔者以为现代养殖缩短畜禽生产周期整体降低了自然免疫力,自身肌体已经无法抵抗疾病瘟疫的侵袭,就象一个基础不牢固的大堤、无法抵御洪水的侵袭一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事养殖者们,三五千只一批,一般用几片痢特灵、几克高锰酸钾,一次Ⅱ系苗,就能顺利的将一批鸡上市,发展到如今的60日龄上市的鸡要经过最少五、六种疫苗的接种(种鸡加倍),某些鸡场甚至终身不敢停药,如此类推,要不了多久畜禽类还能否在地球上生存,不敢想象。
1996年笔者在石家庄、郑州一带对比试验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蛋鸡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肉鸡,受到启发,高蛋白、高能量能促使快速生长,会使禽类产品各器官的发育与身体增长难以达到规律性的平衡,降低抵抗力是造成多病的原因之一。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般大城市正规鸡场才见的与高DCP、ME饲料有着密切关系的腹水症,到如今已遍布全国。甚至小小的专业户,以腹水症感染后继发多种疾病的发生,已是司空见惯。
据调查,在四川省几个市区,猪的水肿病由于长期使用高DCP、ME饲料已遍布千家万户,一般大型养猪场在超大剂量使用抗生药物的情况下,还是由于水肿病造成死亡率在5%左右为正常,唯一不发水肿病的就是农村特别困难而买不起全价饲料喂养的农户。
有资料报道:海拔超过1000米时,海拔越高鸡的孵化出壳率、种鸡产蛋率越低。 2000年笔者在昆明市孵化第一批出壳率70%,第二批出壳率40%,得到了亏损近二万元的教训,以昆明市烧开水85°为沸点的启发下,从新调整温度、湿度,出雏时空气含氧量保持在21%-23%之间,促使了出壳率能保持到内地水平即受精蛋的95%-98%以上。
笔者数十年的养殖生涯,以及在云南省孵化、销售数百万只雏鸡,与数百家养鸡户的交往中得出一个定律(无垂直带菌的情况下,高海拔地区特别明显):受精率越高、出壳率越高、相应小鸡成活率也高,24小时内开水开食比超过24小时的抗病率高。长势越快、DCP和ME越高的鸡,发病率越高、抵抗力越低。
2003年在昆明市,饲养种鸡7000余套,紧靠种鸡场不到300米有二个商品鸡场,笔者考虑到高海拔地区较为干燥、紫外线过强的因素,在限制饲料上采用14%左右的饲料蛋白,低于内地日粮量的10%左右,喂养长势良好,130日龄时,外面两个商品鸡场发生禽流感,先后各3天相继一个星期内全部死完,时隔20余天后,种鸡开始产蛋,迫于压力在昆明市瑞特公司对鸡进行了新城疫、禽流感血液抗体测定,结果为两样都是O。在有关部门的极力劝说下,接种了禽流感疫苗,头天晚上做完,第二天早上就暴发禽流感(昆明市畜牧局检测),三天内数千只种鸡全部死完。深感奇怪的是,有二只跑出笼外未接种到疫苗的鸡却幸免于难。
这是否说明畜禽疫苗接种也像人们注射青霉素,并不代表什么时候、什么人都能用的一个原理。也是否说明顺其自然的生长比快速生长的鸡的自身免疫力要高得多呢?
实践告诉我们,珍珠鸡(非州野鸡)也感染新城疫,不接种的情况下,一般不暴发,但是如果在感染新城疫后使用疫苗不当,可促使它们暴发新城疫。
有资料报道:接种马立克疫苗不当,或超剂量使用,会使某些品种鸡群导致白血病的发生。马立克、白血病已从原群体鸡场才发的病已蔓延到农村的个体散养鸡。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200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北君平承租了一个80年代兴建的养殖场进行集约化生产。选用无垂直感染、健康雏鸡厂家,采取低温育雏调整饲料结构,采用低DCP、ME延长生长周期,少用疫苗,避开多种疫病的发病周期后再育肥,不但保持了出栏率均达到95%以上(出栏数额近五万只),而且营养好、口感好,相应销售价格好,得到了良好的效益。由此总结证明:
低温育雏:第一周龄保持温度26-28°,以后逐渐降低,能有效的提高雏鸡的免疫力,尽快的适应常温。
延长生长周期:合理降低饲料DCP、ME,保持鸡的各器官生长发育与增重符合规律性的平衡,由于生长发育的正常,免疫力自然提高,形成了一种抵御病原微生物致病的作用。
在降低饲料营养水平的同时,日粮中增加相当的DF:在谷糠中DF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据报道:碳水化合物可使某些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粘附力降低,而排出体外免除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其次DF使排出的粪便较为干燥,减少氨气,增加了不利于病菌传播的因素存在。
少用疫苗:在自己场内无某种较强病毒存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不用疫苗,最好采用增强畜禽自身免疫力达到逐渐减弱毒力的目的。多年的教训告诉我们,某种疫苗的使用对一批、两批,一年、二年带来一定的好处,那么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疫苗不但能造成接种时禽体的自然抗体降弱、应激,还会由于产品的质量、保管及使用、处理这些容器等多种人为因素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场内带毒,在润发、变异到一定程度,毒力超过疫苗时,可导致接种失败,毒株加强,造成更大损失。
据报道,2004年禽流感大肆流行时,泰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疫苗接种等免疫措施,近期又暴发禽流感时,他们却回答是“毒株变异”,还有多个国家的直感“毒株加强”。
实践调查可明显看出,四川成都在使用小鹅瘟高免血清雏鹅弱毒疫苗;广西、湖南很多孵化厂在使用马立克疫苗;很多集约化种鸡场在使用新城疫I系苗、传喉疫苗、小型商品鸡场在使用一般的新城疫Ⅱ系苗、传支疫苗。大家都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场地带毒、毒力在急剧的加强。那么如今的禽流感毒株在加强、变异是否与他们所用的疫苗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呢?
在云南、四川、河南等省市,很多养鸡场随着时间推移,已深感到象传支、、新城疫等多种弱毒疫苗毒力不够,一般冻干弱毒疫苗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005年我再度返回张家界,在设备由于原因无法生产中,激发了将我的实践推广到农户以再次证明我观点的构思。这几家在张家界禽类瘟疫特别流行的几个月(8-10月)承受了附近鸡全部死完、不远处几户饲养户的鸡也相应死完的压力,他们却未有一家而因此遭受到损失。
更为明显的是垭三龙村熊隆清养鸡户,从无养殖经验,一下养了近四千羽鸡,环境条件极差,鸡的整个生长周期,处在一个日晒雨淋的位置。一下雨,鸡在近寸厚的稀泥中,连睡下去的地方都没有,很多有点经验的人看到都深感危险。
笔者采用的以增强禽体免疫力为目地,尽可能的不用药,不用疫苗。几个月下来因病而造成死亡的极少,特有触感的是8月下旬熊隆清的鸡上市时,每天拉着几十只鸡在市场销售,而附近村的罗飞鹏养户(500羽左右)8月22日因鸡发生瘟疫,同熊隆清的鸡摆在一起销售,边卖边死,熊隆清卖不完的鸡晚上又拉回来往鸡群里一丢,鸡群无任何影响,而附近农户的鸡基本死完。
2004年在成都我们准备返回湖南时,承租的养殖场被当地人续租过去,为了促使我们早日离开将剩余的近万只鸡(健康状况良好)接手过去,其中70余日龄鸡数千只,即刻采用全价饲料喂养,不到一星期就出现拉稀、支气管炎、大肠杆菌,接连而来每天死亡几十只,由此也可看出高DEP、ME饲养与低DCP、ME饲养成活率、抗病力的一个明显不同。
2000年至2002年笔者在云南从事孵化养殖时部分鸡苗销往缅甸、老挝两国与云南省交界处农村,在与他们交往的几年里特别是老挝,虽然他们的养殖业处于落后状态,可是在畜禽养殖中我们这边常见的多种细菌病,他们那里是基本无法见到的。
笔者通过多年来养殖实践总结认为:病毒与细菌本身就潜在着较深的复杂性与变异性,片面性的指望疫苗、药物来增强畜禽的免疫力,是难以控制畜禽瘟疫疾病发生的,面对现实,增强养殖人员业务素质,合理的降低饲料营养标准,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逐渐减弱以及灭绝病毒的侵入,才是控制畜禽瘟疫疾病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