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业在上端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比如技术、规模等,想表现出很好的竞争节奏,却发现一经经销商这个环节,优势就衰减了。
这是因为,中国最早的市场化流通是以个体户开始,于是导致生产环节是社会化大生产,流通环节却是个体户的产销不匹配,结果自然是分销成为整个价值链中的最弱环节,这个瓶颈,导致整个产业的效率释放不了。
当产业资本的发展优于商业资本,厂家就必然企图跨越传统的商业资本往终端走。而终端连锁经营商的崛起,让厂家立马甩开经销商,直接与这些终端紧密结合,从一个极端过渡到了另一个极端。 一旦跨越,很快又发现,这样做原来是与虎谋皮。
第一,自建队伍导致人员庞大,管理复杂度增加。因为甩开经销商,厂家必然需要亲历亲为,大规模增加人手,导致管控成本升高、运营复杂。
第二,没有足够的灵活性。传统经销商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他擅长资源整合,更具本地化,且对当地潜规则更熟悉,也更会处理。在这方面,厂家显然不具可比性。
当发现管理半径太大,严重耗费精力和成本后,厂家自然又退回来,再度寻求传统渠道。但是显然,厂家不期望回到原来简单的买卖关系,更愿将经销商的智能发挥出来——想遵循自然的产业分工,把经销商武装起来,与其结盟,再去运作市场。
而经销商中成功发展起来的佼佼者,也开始进行企业化运作,其物流、管理、IT、服务等体系等都已趋于健全,甚至在一个区域内已发展为区域运作平台。
这也就意味着,厂家不会越过这些人去做市场,那么,以怎样的模式进行分工才更合理?
实际上,在最近几年里,各个行业的厂家都已经历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并形成了几大模式。其中,以三种最具代表性。
一、资本融合模式
其中以格力最具代表性,格力把上市公司10%的股份放进去给经销商做股权融合,在一个区域内,和经销商联手成立销售公司。这种模式引起了家电业的普遍效仿。美的空调、格兰仕等目前都在做类似变革。
再如泸州老窖,2007年,泸州老窖向其8大经销商定向增发了3000万股中的1228.4万股,使后者由此完成了从经销商向资本商的革命性转变。
如此这般,厂商之间就从业务纽带转向资本纽带,有效地粘合在一起,因此,这种厂商模式是最紧密,也是最高级的。
采取这种模式的厂商,往往已历经多年合作,双方理念相合,厂家的品牌优势和经销商的市场运作体系业已塑造成型,通过资本上的捆绑,可以给双方都带来更大的空间。比如使经销网络更加优化,厂商行为更协调,最大化地共享资源等。所以,有人说,这种模式是一个经历了先谈“恋爱”后“结婚”的过程。
正因为紧密度高,这种模式在区域内具有排他性,即在某一区域,厂商实行一对一合作,厂家只和一个经销商合作,经销商也只经销该厂家产品。
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在产品层面,同质化使竞争无壁垒可言,于是厂家转而寻求渠道,希望由此锁定渠道资源,构建渠道壁垒;经销商的目的则是“傍大款”,抓住强势品牌,通过合资公司掌握下级网络。
因此,这种模式是强强联合。厂家一般在成熟的区域里,对比较成熟的经销商,且有多年的合作基础者,选择这种合资。
但是,一些规模大的经销商不想只“嫁”一“夫”,怎么办?那就采取划分事业部的方式,由下边各个事业部来和不同厂家进行合资。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毕竟,大家的利益不一样——
厂家投资合资公司,最想要的往往是销量提升,因为在生产环节已经赢得了利润,所以销售中对赚钱的紧迫性并不强;而后者恰恰是经销商所追求的。经销商的短期预期和厂家的长期预期之间必然发生碰撞,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合资公司由经销商操盘时,一定是求利润大于求销售量,于是厂家会反弹;反过来经销商则反应强烈。
双方的不断博弈,给合资公司的治理带来难题,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中,决策沟通和协同成本增大。
笔者以为一个最好的结果是,将厂商利益全部抛开,只以合资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为最大化。
二、厂商价值一体化模式
第二种模式,通常称为“厂商价值一体化”,是一种管理型的营销渠道模式,运作上和合资公司极为相象,但产权上没有任何联系。
最典型的比如步步高、美的家电和生活事业部采取的方式。
和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一样,厂家也是在一个地区找一个核心经销商,后者掌握着该区域的经销网络,一直到终端。
这样从厂家到终端,环环构成价值链,这个链条在信息系统上是完全打通的,人员、资源上也共享。经销商要经常接受厂家培训,大家像一家人,除了财务分开,其他都是融合的。
一般来讲,当竞争进入到寡头垄断阶段,因为要寻求合作,以避免恶性竞争,所以,合资公司才成为可能。若还没达到这个阶段,但一些比较强势的经销商已出现时,厂家则往往会采取另一种做法:扶持强势经销商,让后者更强,由其来掌控下级的优秀终端,由此才形成“厂商价值一体化”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也会经历一个双方磨合筛选的过程。比如一经销商刚开始同时经销几个厂家的品牌,有意与其进一步发展的厂家就会给予额外支持,逐渐扩大自己在其销售额中的比例,慢慢形成一对一的合作。
如果说合资公司模式是“结婚”的话,那厂商价值一体化模式就是“热恋”,这就意味着双方“过日子”的效率最高,因为双方要努力表现,才能赢得对方的青睐,激励性和自我约束性都很强,因此,这是一种最好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分手”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毕竟双方并无资本上的制约,合作、维系与否,完全由市场双向选择。因此,这种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稳定性略差。
于是,双方保持同等的成长速度成为关键,一旦一方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对方的脚步,合作就很容易破裂。而且,厂家对长期发展的期待与经销商追求短期效果之间,也往往难以对接。
所以,厂商之间需要更多依赖于沟通,这对厂家的服务能力和支持能力,以及经销商都是一种挑战。
三、厂商联盟模式
第三种模式就是联盟模式。
比如五粮液,把核心经销商聚集到一起成立运营商顾问团,大家一起互相探讨,共同发展;
再有茅台,还有其他行业的一些厂家也正在做这种结盟。
其实这种模式类似于“经销商VIP”,厂家开始意识到要对经销商区别对待,要把重点经销商抓在手上,重点扶持,让他们主推自己的产品。但这种支持还是比较松散的,是初级阶段。
其实家电行业在早期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竞争还没到白热化,企业构建渠道壁垒的迫切性并不足时,要和经销商形成更紧密的联合体,厂家必须为其提供配套的支持和服务,这就需要一系列的营销体系来支持;另外,经销商领域的竞争还没有到傍大款的程度,也没有感到结盟关系的重要性。
所以,和前两种模式强调的“渠道为王”相比,这种模式还停留在注重品牌树立阶段。厂商之间处于相互筛选过程中,合作程度、合作效能相当有限,合作所带来的整体利益也很有限。
而且尽管双方日常冲突不会很大,但一旦冲突,可能要付出不小的交易成本。
四、厂商关系变化分析
尽管现在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处于不同阶段,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厂商合作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厂商之间一定会进一步整合,导致互相更加需要。
首先是产业整合。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在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数量都会大大减少,最终剩下少数巨头。而大经销商和大厂家之间,深度走向融合是必然。
其次,整个行业竞争的规则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能在更大空间里,更长的环节中去整合资源组织生产。驾驭资源边界得以扩展的结果是效能提升,企业开始进行更大范围的产业链布局。
在这种趋势下,以前的点对点竞争,也就是一个企业跟一个企业竞争,必然转变为一条价值链和一条价值链的竞争。这就迫使大家走到一起,厂商之间越来越融合,效率会越来越高。
而且,营销也正在从单一地强调分销效率转变为同时强调服务能力,凭借服务来实现对产品的增值。
服务谁来做?一定是经销商。
所以,在强调服务的行业里,经销商永远不能替代。厂商关系的变化,源于厂商定位发生了变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回归渠道是理性的回归是——“营销”二字,“营”靠厂家,“销”靠商家,更好地配合才能达到效率、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