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鸡传染病。在免疫鸡群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鸡群免疫力不均衡而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多发生30~50、60~90日龄及产蛋鸡群。发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率不高,一般为10~20%,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剖检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为15%~45%。
1 发病特点及病理变化
非典型性新城疫多发生在经过多次免疫的鸡群,以育雏阶段20~40日龄左右、育成阶段60~100日龄左右及产蛋中、后期180~280日龄的鸡群容易发生。鸡群发生非典型性鸡新城疫后,症状和病变差异很大,多数表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部分表现神经症状。非典型性新城疫病程持续时间长,期间鸡群中不断出现零星死亡鸡只。
雏鸡发病时精神沉郁,翅膀下降,羽毛蓬乱,食欲减退,咳嗽,可听见呼噜声,其后表现鸡新城疫的神经症状。育成鸡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有呼噜声,咳嗽,口中有多量的粘液,有摇头和吞咽动作,排绿色稀便,精神较差。病程稍长者可出现歪头、扭头、转圈、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产蛋鸡主要以产蛋量减少为主症,蛋品质下降,软壳蛋、畸形蛋增多,拉白色和绿色稀便。
剖检时主要病变是喉头、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并有多量黏液;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盲肠、直肠黏膜出血,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有少数鸡出现腺胃黏膜乳头的小点出血。成鸡剖检无明显病理变化,但可见有轻微气管充血、出血、黏液增多;小肠卡他性炎,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有出血点,卵泡充血、出血。
2 发病原因及分析
2.1 发病原因
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的鸡群中大多是由于两种原因:一是整群鸡HI抗体水平均匀,但HI滴度低,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育雏、育成阶段;二是整体鸡群HI抗体滴度平均值高,但有部分鸡抗体滴度低(鸡群HI抗体离散度大),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产蛋的中、后期。保持高且整齐的抗体水平对鸡群增强抵抗新城疫强度的能力,减少非典型性新城疫的发病率及鸡群正常免疫接种等管理十分重要。因为新城疫抗体水平低时,可以通过适时接种疫苗进行鸡群免疫来提高抗体水平,如果鸡群抗体水平平均值高但离散度大时,就很难选择适时的免疫时间,并且抗体低的鸡群随时都有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的危险。
2.2 防治措施
保持鸡群高水平,且滴度均匀一致的新城疫抗体,是防止鸡群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保护鸡群安全的重要保证,在生产中一切影响鸡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因素,都可能导致非典型性新城疫发生。
2.2.1 雏鸡母源抗体的影响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接种的效果。一般而言,接种时母源抗体愈高,接种效果愈差;母源抗体愈低,接种效果愈好,但此时受外源新城疫毒株感染的威胁就愈大,故在免疫接种时要考虑到机体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并且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免疫接种。如首次免疫的时间不当,造成高母源抗体中和疫苗病毒而使免疫应答降低,从而导致整体抗体水平参差不齐。
2.2.2 免疫程序不当
两次免疫间隔时间太长而又没有进行HI抗体水平检测,致使鸡群在一定时段出现抗体水平过低状况。疫苗选择不当或混在一起使用,造成不同抗原间的干扰,也会影响鸡群抗体产生。如新城疫疫苗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新城疫疫苗与传染性法氏囊疫苗等之间就相互影响。接种新城疫疫苗时,必须考虑到疫苗间的相互干扰作用或拮抗作用,尽量减轻不良影响,以免造成新城疫的免疫失败。
2.2.3 免疫方法不当
饮水免疫是鸡群免疫的常用方法之一,但鸡群在不同日龄、不同季节的饮水量及停水时间有所不同,容易人为造成免疫均匀度较差。有的选用3~4倍药量饮水,致使部分鸡能饮到超过正常剂量6~7倍的疫苗,极易引起免疫麻痹或超过机体的免疫耐受力而使鸡发病;同时部分鸡只喝到很少一点疫苗,免疫力很差。此外忽视局部免疫,新城疫的免疫保护包括体液免疫和呼吸道免疫,其中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对新城疫而言更为重要。但在现实生产中,往往忽视了呼吸道的局部免疫,进而常常在免疫中偏重于饮水免疫或灭活苗的注射免疫,忽视了滴眼、滴鼻和气雾的免疫,导致鸡群呼吸道系统抗体水平降低而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
2.2.4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干扰作用
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传染性贫血因子,都会因破坏鸡的免疫系统,造成鸡群免疫力下降,在进行新城疫免疫后,鸡群不能产生较高抗体滴度,因而在受到新城疫强毒攻击时易发病,降低免疫应答。
2.2.5 鸡群免疫系统功能缺损
鸡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对抗原的刺激能产生很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反之,则造成免疫失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因素主要有:①鸡体的营养状况。农村养鸡的饲料多是自配料,随意性比较大,很容易造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某些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不足,致使鸡体因营养不良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②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扩群、换料、饥渴等都能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暂时性抑制,这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
2.2.6 其他因素
鸡群营养不良、各种应激因素、疫苗因储藏运输保存不当、使用剂量不足、接种方法不妥、饲养管理不科学、卫生状况差等都有可能影响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疫苗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应有的免疫应答,使新城疫病毒感染的几率大大提高,造成非典型性鸡新城疫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免疫工作
制定科学而合理的免疫方法,根据抗体监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制定免疫程序,严格操作程序,提高鸡群免疫力;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和防治效果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免疫程序。免疫过程中注意免疫途径、免疫方法、免疫次序和免疫次数,消除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做好与免疫相关的工作,确保免疫效果,提高鸡群免疫应答的整齐度。
3.2 加强免疫监测
应用血清学方法-血凝抑制试验对鸡群进行免疫监测,是及时掌握鸡群的免疫状态,选择适宜的免疫时机、检查免疫效果、制定和调整免疫程序和发现疫情动态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鸡群的整体防治水平。
3.3 加强品种管理
禽副粘病毒Ⅰ型在禽类的流行与数十年前在鸡群的流行发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集约化养鸡场必须建立单一禽种的饲养,不允许多种品种同时饲养在一个鸡场里,防止相互传染而引起流行,并达到切断病源的目的。
3.4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供给充足而合理的营养需要,保持饲料、饮水卫生,防止有害物质的污染,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消毒,严格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鸡场饲养时可采用全进全出制,禁止将不同日龄的鸡群或异类禽饲养在一起,禁止将健康状况不一样的鸡群混养,以减少非典型性新城疫的发生。
总之,非典型性新城疫已成为养鸡业危害较严重的疫病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要我们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法,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开展免疫监测,适时进行免疫,保持鸡群整体抗体水平;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非典型性新城疫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